揭竿而起

惊悚片法国2006

主演:蒂姆·罗宾斯,德里克·卢克,RobertHobbs,BonnieHenna

导演:菲利普·诺伊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揭竿而起 剧照 NO.1揭竿而起 剧照 NO.2揭竿而起 剧照 NO.3揭竿而起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11-27 16:38

详细剧情

20世纪80年代初,南非正面临着种族隔离政策的恐怖时代。在士昆达市南非炼油厂担任领班的黑人帕特里克·察莫索(德里克·卢克),是一个典型的居家好男人--他深爱自己的妻子普莉希丝(邦妮·亨娜),还是两个小女儿慈爱的父亲,若是有空闲,他还给当地的少年足球队当教练,丝毫不卷入沸沸扬扬的政治纷争。\r\n  然而,种族隔离的残酷暴虐越来越激起民众愤慨,在激进组织非洲民族议会党的召集下,越来越多的黑人开始反抗隔离,政局动荡日益频繁。身为南非隔离象征的炼油厂,自然成为了暴力破坏的对象。6月的一天,炼油厂发生了炸弹袭击事件,老实本分、全然无辜的帕特里克却涉嫌被捕,因为没有不在场证据,被关押在警局的帕特里克受到了严刑拷打,到后来,连妻子也被投入狱、受尽折磨。\r\n  虽然最终得到释放,但帕特里克却再也不是曾经那个天真的自己,他对社会和政府的信仰完全被颠覆。很快,他背井离乡加入了非洲民族议会党,成为了真正的反叛斗士。为了家庭,为了人民,也为了南非,变化必须也必然到来,帕特里克无所畏惧,积极参与各种反种族隔离的武装行动,为南非种族隔离时代的结束立下了汗马功劳。

 长篇影评

 1 ) 压迫者的传记

看到结尾知道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影片,感觉导演更多是忠于原著在拍摄,就事论事的叙述,没有过多的挖掘。
可能因为原著的人物本身较为平淡,影片从压迫到反抗自然而然的形成。人物的内心没有更多的反思,转变为行动也是以自身作为盾牌。
印象最深的是格瓦拉的传记拍摄,他是看到社会的不公平而决定投身革命,但这并不一定是唯一的选择。但片中的主人公没有选择,要么跪着活,要么站着死!
如果多些人物内心的刻画,可能会更精彩!

 2 ) 因为是《刺激1995》的男主角演的所以买来看

故事实在是差强人意。忘了是几时看过了。故事也忘了。只是看的时候,每次男主角出现,就会想到刺激1995的情节。奶奶的,刺激1995实在是太经典了。

 3 ) 揭竿而起,还是野性的呼唤?

        看了半个小时的时候,我想起了《卢旺达饭店》,同样是黑人,同样是爱家、爱妻子,努力工作,不管政治的居家好男人,同样是在现实情势下身不由己被卷入了政治漩涡,就像林冲去梁山都是被逼的。
    但是看到后面,我却不自主地总是在想《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许这是男人内心的选择。有责任心的好男人为了家庭,每天过着循规蹈矩但平淡的日子,但是也同样有野性的男人,就像那只狐狸总想痛痛快快地再干一票。帕特里克怀着无限的思念和牵挂离开了深爱的妻子和孩子,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为心中的真理而战,他心中有愁苦,有无奈,但是在风风火火的战斗中,他却看起来那么的英姿勃发,充满力量和魅力,也许他心中也有不少快意吧?虽然离开了心爱的人,但是也同时逃离了小家子气的嫉妒、醋意和理不清的家庭琐事,男人才更凸显出他的雄性。《野性的呼唤》里驯良的狗最终回归成了一只“傲向西天啸”的狼,人类想回归的野性是什么?
    当然,我无意于说电影想表达这方面的意思,这纯属我个人的一时感触。我想电影更多的还是想表达政治方面的严肃话题。我也无意于为战争的合理性争辩,只是对人性稍稍思考了一下。
回到电影本身,值得激赏和探讨的地方很多。音乐很好听。在帕特里克以外设立一个对立面的人物,两个人物的传奇,两条线索、两种生活状态使电影更丰富。帕特里克与妻子的关系也很耐人寻味,在这种硬性电影里有这样一些柔性的元素,似乎比较少见。结尾的处理,关于复仇与自由、解脱又让影片的意蕴更加丰富。

 4 ) 鲍勃马力

关于南非种族斗争历史的一部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剧情简单而平实,看的时候未免有些无趣。

想不到是《爱国者游戏》导演菲利普·诺伊斯的新作,听说他最近热衷政治题材,以后的好莱坞商业片看来就更不用期待了,因为好的商业导演都像菲利普·诺伊斯一样,有了追求。

我素来喜欢的蒂姆·罗宾斯这次是演大反派,而且是个很聪明的反派,黑心黑手。不过戏就没什么好看的。 唯一高兴的,是电影里用了很多鲍勃马力的雷鬼乐,喜欢。还有那些黑人,太厉害了,不论是婚嫁还是葬丧,还是上班或出操,张嘴就唱,全是四,五个声部的和声。 倒可以算是不错的音乐剧,呵呵。

 5 ) 人性不分对错,制度才分对错

在并不了解当时南非社会背景的情况下匆匆看完,电影的很多镜头处理有些别扭,比如整体的色调(本来就是以黑人为题材的,还那么多黑夜取景的镜头??),大量的对比镜头反复穿插导致电影的节奏忽快忽慢,有点用力过猛,整片的氛围从头沉重到尾(虽然是种族隔离题材的电影,但我相信黑人兄弟骨子里有幽默感和乐观的心态的,所以在“揭竿而起”之前至少有些笑点,让氛围产生由轻松到沉重的变化,效果会更佳)

但总之,影片还是给人很多思考的:在面对种种社会问题(种族隔离)引发动荡时,市民阶级大体有两种人:保守者和激进者。前者多数有稳定的家庭和财产,基本避政治不谈,不愿意卷入动荡,只希望安安稳稳的渡过这段时期;后者多数是无业无资产或者严重受迫害者,他们是社会的动荡中与统治阶级对抗的中坚力量,电影中的“自由战士”。而电影的主角就是被迫从前者转向后者(《卢旺达饭店》主角也是类似)“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规律在世界各地一直上演着,说到底就是统治阶级要有个度,这个度就是宪法。不当的统治者会逾越宪法,实行错误的政策(如种族隔离制度),当自己无法纠正过来就需要精英知识分子阶级或市民阶级(情况最糟)来纠正。

回到种族隔离的主题,大多种族问题都源于过去两个世纪里的迁徙和殖民,世界各民族基本是友好相处和竞争敌对并存的。所以种族偏见很难彻底消失,只能不断淡化,这个淡化偏见的过程需要真实的接触和合作,而种族隔离将接触和合作割裂扭曲,只会加深矛盾。正如影片的结尾,帕特里克并没有对当年的警察复仇,而是选择了和解,头发花白的警察独自一人在河边钓鱼,某种程度上也是种族隔离的受害者。两个男人不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人吗。影片最终就是借此表达了,希望各种族放下历史遗留的宿仇与矛盾,通过和解和妥协来实现和平。

人性不分对错,只有制度才分对错,愿世界充满爱与和平。

 6 ) Fight for freedom

忽略掉整个剧情发生的地点和背景,《揭竿而起》完全是一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这个文绉绉的译名更令人不能不想起陈胜吴广等一系列农民起义。

可是,陈胜吴广还在田间干活时就胸怀大志,郁郁的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并抓住时机轰轰烈烈的跟皇权干了一场。而南非的Patrick,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黑人男子,有温暖幸福的家庭,漂亮的妻子,天真烂漫的女儿,还有一个情妇和私生的儿子。在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下,活的平安康泰,尽管时有屈辱,也只是逆来顺受。然而当南非黑人的“自由战士”白人口中的“恐怖分子”袭击了发电厂,Patrick被不分青红皂白的抓来受刑,妻子也惨遭折磨。愤怒的Patrick对现实失望,从而激发内心的斗志。他从一个平凡的男人,转而成为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整部片子叙事流畅,而非洲黑人音乐更是这部影片的神来之笔。时而激昂,时而欢快,时而悠长。然而,即使是下葬时的歌曲,也没有忧伤悲哀,只是悠远平静,如同一条静默流淌的河流,表面波澜不惊,内心却是波涛澎湃。一如非洲人民不屈的灵魂。

 短评

感觉带有非洲题材的都挺喜欢

6分钟前
  • 杜丝先生
  • 力荐

这片子和《底特律》一个特征,其实剧情就是围绕炸炼油厂的恐怖袭击,第一次袭击后,男主作为嫌疑人被审讯了,这么一个惊天大案,男主居然因为不想暴露当晚自己开小差去参加球赛和约会情人,就不说实话——摊上这么大事了还隐瞒你那点破事,你不得不怀疑这位黑兄弟没脑子了。其实这片也不避讳一些事实——男主就是个莫桑比克人,话说南非本来没多少黑人,因为开矿,涌入了巨多偷渡者,结果这帮人反客为主把布尔人赶下台了,窃国是也。抛开这些令人扼腕的历史背景,本片的摄影还是很强的,两位摄影师都是超水平发挥,男主被捉后叫人摁在水池里,大全景的背景是燃烧的炼油厂,这个镜头并不写实,是种天启式的叙事,这种象征性的镜头还有不少,倾斜镜头拍狱中黑人们吹口哨什么的,爬满山坡的低矮黑人住宅,入夜后变成星星点点的灯光,像是炎热非洲的夏日酣梦

10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我很喜欢Derek Luke.- -!!虽然他不帅。

12分钟前
  • n i c o
  • 还行

2008-03-30,现在看有点不痛不痒。

17分钟前
  • itrek
  • 还行

为什么只要跟战争,火拼,任务有关的电影,我就看不大明白呢

19分钟前
  • 天线大人
  • 还行

相比看到麻木的抗日片,这部电影甚至给我一种去非洲的冲动,不一样的文明却给我这种震撼力。片中最具感染力的是饱满而富有节奏感的非洲歌曲,真的非常振奋人心。这部电影最大的弱化了政治元素,非常值得一看。

21分钟前
  • 大唐来的高僧
  • 力荐

I'm free ,everybody is free .

26分钟前
  • 菲利普
  • 推荐

Fire在影片中有多重涵义,隐喻了很多事情。最后点题,用“宽恕”化解fire。主题不错,但故事较为平淡。

27分钟前
  • 冤大头
  • 还行

批判上世纪80年代南非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影片。种族问题,不能评判某个人的对错,各自都是自己该做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所爱的人..

30分钟前
  • 雷斯特雷波
  • 推荐

自由是那来自心中的歌。

32分钟前
  • 蓝色的30道阴影
  • 还行

立意虽好,但拍摄手法粗糙,也缺乏讲述故事的能力

35分钟前
  • 泥泥
  • 还行

很久以前看过的一个片子。应了一句话,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蒂姆、罗宾斯老了,不过喜欢他在这部戏里的表演。

40分钟前
  • 转身荼蘼
  • 推荐

故事编辑地很真实但更真实的原因是,这些都只是代理人战争而已!背后就是苏联和英美。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是。经济基础是一切的基础,没有这点,柏林墙也会倒。现在我们有了这个基础,因此他们就把我们视为绝对遏制对象。他们错了吗?绝对没有!他们对了吗?因为遏制从来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做的是,把堡垒内部的洞,填上!看懂上面这些内容的说明你已经完全具备独立思辨能力,干什么都行了!

43分钟前
  • 老羊
  • 还行

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45分钟前
  • 空中闪光
  • 力荐

又是一个真实而坚强的故事演员也确实很不错喜欢

48分钟前
  • Detachment
  • 力荐

配乐的人声回旋音很灵

50分钟前
  • 谁在水立方我撑起一把纸伞回头望
  • 还行

南非反对种族隔离题材,比较真实。关于曼德拉,关于南非黑人反种族主义的斗争,2000年以前的评价是一边倒的好评。然而,曼德拉上台、黑人掌权之后,南非的社会经济全面倒退,劣币驱逐良币,这现象值得深思。

53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推荐

能让人了解一段历史的作品

54分钟前
  • dcplay
  • 推荐

两岸三地的片名翻译放在一起很有意思:“中文世界的几个译名都很糟糕,大陆的叫《揭竿而起》,等于对这部电影全部含义的否定。台湾的叫《恐怖攻击》,两个名字简直左右分明,不同戴天。香港的就叫《引火烧身》,意味又过于深长。”

55分钟前
  • 张明明
  • 还行

2010-01-18 用很平淡的方式拍攝極沉重的題材...

57分钟前
  • Kay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