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往事

剧情片意大利1971

主演:詹姆斯·柯本,罗德·斯泰格尔,玛丽娅·蒙蒂

导演:赛尔乔·莱昂内

播放地址

 剧照

革命往事 剧照 NO.1革命往事 剧照 NO.2革命往事 剧照 NO.3革命往事 剧照 NO.4革命往事 剧照 NO.5革命往事 剧照 NO.6革命往事 剧照 NO.13革命往事 剧照 NO.14革命往事 剧照 NO.15革命往事 剧照 NO.16革命往事 剧照 NO.17革命往事 剧照 NO.18革命往事 剧照 NO.19革命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1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中。一辆长途马车里,高贵的先生女士们对一位沉默寡言的农民大放厥词,然而突然农民摇身一变,显出家庭式匪帮头目胡安(Rod Steiger 饰)的真面目。胡安打劫后路遇爱尔兰革命军爆破专家约翰(James Coburn 饰),后者的爆破能力令抢劫梅萨维德银行如探囊取物,于是胡安苦苦尾随,不经意间却卷入了配合维拉革命军的梅萨维德暴动。胡安如愿与约翰搭档洗劫银行,但他所有的收获却是解放150名政治犯人。 政府军上校刚特率军镇压革命,胡安与革命队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逆境中,约翰与胡安产生了真正的革命情谊,二人在前往美国的路上折返阻击刚特上校,当约翰中弹之时,这位老战士看到了昔日在爱尔兰的温馨场景……本片获1972年意大利大卫奖最佳导演奖。

 长篇影评

 1 ) 对英雄革命的讽刺,好电影

据说是部很经典西部电影,我就就了,但它绝对是一部经典的战争片,绝对好看,看喜欢他对革命下的定义:“革命就是一群读书人跑去跟穷人,对你们不公平要改变,然后穷人革命了,都跑去送死了。读书人却在后面谈吃谈喝,到一切都毀了,再又重建!”全面对道德观,价值观的摧毁,对战争对革命,对英雄的讽刺。

 2 ) 人物与革命

神配乐,不同于西部三部曲那种感觉的配乐,黑胖逗逼萌蠢的性格—其实他不蠢呐,开头马车上能忍够狠,路遇约翰能缠,约翰起杀心时有谋,两人建立革命友谊够义。整个电影,黑胖的角色是建立得最丰满,演得最到位的,贡献最多笑点的也是他。 没有一个女性主角色的电影,男人与男人之间的血腥,蜕变,背叛与饶恕。

说下革命,“别跟我提革命,革命就是识字的在屋子里大吃吃吃,不识字的在外面卖命……”约翰无言以对,弹幕里全都无言以对。革命是一群热血青年拼成的棋子,平凡人在生死之间,由不得命。黑胖说他在意的不是那些大空虚,唯有保护这个家和家人,可惜,最终他也无法抗拒,被卷入这混乱的乱流。

对约翰来说,革命就是混乱,他对黑胖说,混乱中一个有目的的男人才能最好的达成。约翰没有目的,这句话道理简直了。

 3 ) Fucking Stupid Revolution !

改自“you fucking stupid generation !” ,《AV》中狼狗舅父詹瑞文的激情发飙

-------------------------------------------
本着不便剧透又心痒难安的闹腾初衷,我引用沁人心脾画龙点睛的screenplay吧:

0,开头英文版的毛语录猜是这几句“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 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的行动。”

1,Duck you sucker是John这个爱尔兰恐怖分子出场后说的第二句话,至于第一句的动作和末了的动作完美照应,具体是啥我憋住不说。Duck you sucker第三次出现时救了亲爱的Juan

2,37分钟时Juan头回说revolution:
Revolution? Seems to me revolutions are all over the world. They're like the crabs. We had a revolution. All the brave people went in it.
What it did to them was terrible. Like 某领袖,the best bandit chief in the world.This man had two balls like the bull. He went in the revolution as a great bandit,when he come out, he came out as what?Nothing. A general.That to me is the bullshit. 从末尾返回来看,真是赏心悦目,结构严谨,自摆乌龙,一语成谶啊

3,攻占“秦城”银行后,
John:You're a grand hero of the revolution now.万岁!
Juan: I don't want to be a hero. All I want is the money.
群众:万岁!<举起Juan就走>
Juan:You taught me one thing.
John:What?
Juan:How to get fucked! <竖起中指,被人群抬走>

4,Juan躺在地图的家乡部位上和John激情演讲自己的革命意识:
Revolution? Don't try to tell me about revolution. I know all about revolutions.The people that read books go to the people that don't read books.They say "It's time to have a change." Shh, shh, shh, shit, shush!
So the poor people make the change. Then the people that read the books sit around big tables,and talk and talk and talk,and eat and eat and eat.But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oor people? They're dead!
That's your revolution.So, please, don't tell me about revolutions.And what happens afterwards? The same fucking thing starts all over again.

5,Juan<神色慌张>:某反派头子在悬赏缉拿我,某革命领袖要和我谈谈,I think we should get out of here.
John: 靠, Juan, you can't leave now.You're a glorious hero of the revolution.
Juan<不满而无奈>: Can I tell you something ?
John: What?
Juan: Fuck you!

-----------------------------------------------
零星备忘:
音乐的男声“嗖、嗖、嗖”很有轻扬风格,似乎死人的时候出现;《西部往事》里,是三个主角每人出场都有铺垫音乐

John的爱尔兰革命回忆是两男一女的甜美镜头,想起虎豹小霸王的纽约流亡和玻利维亚游荡;不同的是那弟兄俩美国混不下去逃到了南美客死异乡,本片的两位临了畅想着美国银行梦而不果

演Juan的Rod Steiger看来很大腕,至少我看着很眼熟很面善,查了查不是《黄金三镖客》里同样出彩的胖子Tuco(Eli Wallach),在《日瓦格医生》里有露面,却想不起是哪个了

白脸医生的扮演者Romolo Valli五年后参与了反应意大利革命的《1900》,呃,是德尼罗少年时的老爸(最终的被追逐的反派似乎也是他,记不清了),也不是个好人

《日落黄沙》末了也是跟军阀混战,死伤枕籍,却太英雄浪漫了点;本片的桥头一役彪悍,彪悍的有点超现实了,火药专家不是盖的。《日》里只有骚扰过的村落景象,本片枪毙镜头不绝如缕,直白隐忍的展示而没有渲染

英文片名是Duck You Sucker,直译大概是“起开、二球!”“你丫爬下”;Giù la testa是意大利语,“低下头去”的意思。英文名也有“A Fistful of Dynamite”,直译“一把雷管”,Dynamite有些双关意味,可以意译。至于“革命往事”,好吧,凑三部曲时可以用,也不算跑题

-------------------------------------------------
至于革命云云,也杂想了一些,没有厘清,试着掰扯几句:

共产运动是近来二三百年恐怖主义的上流,本质上和农民暴动改朝换代也没区别;都是崇高的理想、信仰(其实不用很高就可以了),暴力的杀戮和思想的钳制,底层无产者作主要的炮灰和新贵

革命就是造反,以不公的名义来煽呼起多数的下层服务阶级,利用匪盗流氓的投机心理来成事。如果生来就有公家平均分配的资产(简单的共产思想,即婴儿全部国有,集体培养),源自私利和阶级势能的个人和社会发展动力就没了,还是不行

革命运动是理想主义的投机尝试,或说投机分子的理想化叙述,在这个身不由己的漩涡中,真的(或说傻的)理想主义者裹胁在多数的无辜氓流中成为炮灰,幸存下来的一半儿靠运气一半儿靠自我扭曲和阴谋算计

 4 ) 好片子,,差点被垃圾影评给错过了!

 5 ) 《革命往事》:“一把雷管”的行为艺术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796.html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毛泽东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不是绘画绣花,革命不需要从容不迫,革命当然也不是改良主义,当一切温和的行动在革命中被否定,革命指向的只能是暴力,而且是以暴制暴。开场的这句引语在最后得到了生动的阐释:当一列火车冲向了满载着政府军士兵的列车,激烈的爆炸是一次暴力;当革命队伍中的医生因为出卖同志而葬身事故,燃烧的火焰是一次暴力;当胡安连续的射击杀死了幸存的上校刚特,过瘾的枪杀也是一次暴力……在暴力完成之后,受伤的约翰要了一支烟,面带微笑,当胡安问他:“如果你离开了我,我该怎么办?”约翰说:“你会当上将军。”然后将一枚皇家十字架勋章送给了他。

戴上皇家十字勋章仿佛是胡安成为将军的一次加冕礼,当革命在暴力中结束,他们是初战告捷的胜利者,但是当胡安说要找人帮忙的时候,为什么在他转身想要离开的时候,约翰却制造了一次爆炸?在浓烟中,在火焰里,一个革命者死了,留下单独的“将军”如何引导一场革命?仿佛革命戛然而止,出现的片名又在解构着付出了鲜血和生命的革命:Duck You Sucker——是“起开、二球”,是“你丫爬下”,是“低下头去”,甚至是“A Fistful of Dynamite”的“一把雷管”——不是崇高的革命行动,不是深刻的阶级暴力,它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让革命变成了仅仅是“一把雷管”的暴力。

在最后的暴力中,死亡是仪式还是命名“将军”是仪式?或者说,谁是真正具有革命意义的人物?约翰在炸毁了列车上的叛徒,在目睹了镇压革命的上校被打死之后,他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脑中闪现的是和女友、和朋友在一起的浪漫“往事”:他们在树林里奔跑,在阳光下嬉戏,然后他吻着漂亮的女友,在两个人相拥中,朋友在旁边看着他们,然后女友又走到朋友身边,两个人也开始相吻,而旁边的约翰脸上露出了会意的笑容。三个人的往事,三个人的情感,也是三个人的爱情?约翰吸着烟露出的笑容将这一幕回忆变成了人生最后的定格,而当他最终按下爆炸的开关,也一定是完成了人生最后的仪式,死亡对于他来说不是痛苦,而是欣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他完成最后的行动,革命对于他来说只是回归到没有恩怨的三人世界。

三人世界,完全是私人的往事,完全是个人的故事,作为胜利者,也只是完成了最基本的复仇,所以约翰的革命是只为了满足个人的需求。而当他命名胡安是英雄的时候,革命是不是在这样的命名中会开始新的征程?胡安不想他死,当然对于约翰的自我爆炸感到突然,但是在他听见爆炸而回望的时候,当他看见约翰消失于漫天的浓烟中的时候,他没有悲痛地大声喊叫:“不!”眼神里分明有着一种对于约翰行为的理解,无论是被称之为将军,还是那枚皇家十字勋章,连同最后理解的眼神,都成为在革命往事之后新的起点,都成为在“一把雷管”之后新的使命——至少在莱昂内的电影叙事里,一次爆炸就是一种续承:约翰用一次爆炸完成了自我革命,他把更高的革命使命交给了胡安,而胡安从劫匪到英雄,再到被命名的“将军”,将在浓烟散尽之后投入更激烈的暴力推翻的历程中。

但是,让一个从来没有革命意识的胡安承担革命的使命,是不是反而变成了一种讽刺?或者说,在胡安被约翰命名为将军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在对约翰的理解中成为一个自觉的革命者?这必须从“革命往事”中展开对真正革命者的考量:在“一把雷管”开启的故事里,有两个用暴力革命的人物,一个是约翰,一个是胡安。如果从革命者的身份来说,约翰更像是引导胡安走上“将军”之路的引路者,他身上携带的炸药,是对于胡安枪支的升级,他乘坐去往梅萨维多的火车,是对于胡安流浪甚至骑马的升级——的确,约翰在武器、交通工具上,都是一个在胡安眼中的革命者,也正是他的出现,使得胡安慢慢从劫匪变身为一个经历了暴力的“英雄”。

当然,约翰还有更多的革命意识,他在梅萨维多的小酒馆里对胡安说:“如果这是场革命,意味着混乱。”这是胡安第一次听说革命,但是对他来说,来到梅萨维多只是为了抢劫银行,当在约翰的炸药作用下胡安冲进了银行,以为在这里会拿到无数的黄金,但是最后收获的却是150名政治犯,约翰对他说:“这里的钱一个月前就被转移了,这里只是一个政治监狱。”胡安生气地说:“我现在学会了一件事,那就是骗人。”不是胡安作为流浪者、作为劫匪的骗人,而是约翰作为革命者的骗人。所以在约翰再次对他说起革命的时候,胡安说了一句:“这不是我的国家,我的国家只是我的家庭。”约翰于是对他灌输革命的理念:“你的国家也有果园,也有政府,也有地主,也有警察,也应该有小小的革命。”革命涉及到的是果园、土地、制度,针对的是不合理的政府、镇压的军警,所以在受压迫中,在不合理中,只有革命才能达到目的。

约翰投身在这个不是祖国爱尔兰的革命事业中,也是一种超越了国家的革命行为,变成了国际主义的革命行动,但是当他在胡安面前扔掉了那本《革命》的时候,实际上作为革命者他其实是缺席的,他的行动似乎并不在所谓的国家层面,更不在国际层面,他只是为了完成一种自我意义上的革命。从约翰出现在胡安面前,到和胡安一起解救出政治犯,再到革命组织里,以及和胡安一起实施针对镇压者刚特的革命行动,莱昂内只是在一种形式上让约翰成为一个革命者,作为爱尔兰革命军的爆破专家,他辗转到墨西哥和美国,仅仅是为了了却自己的心愿:杀死叛徒。他在镇压者处决革命者的现场,看见了革命队伍中的医生,正是在他的指认下,那些革命者被处决,所以他脑中闪现的是自己在酒馆里被好友指认的回忆场景:警察带着他的朋友来到酒吧,让他指认里面的每一个人,但他点头,里面的人就被带走,而背对着他的约翰是透过面前的镜子看见了叛徒的丑陋面目,曾经是并肩作战的同志,曾经是三人世界的好友,却走上了反革命的道路,于是最后的最后,约翰转身,藏在身上的机枪射出了仇恨的子弹。

杀死叛徒,这是一种革命行为,所以在这里,约翰也杀死了出卖同志的医生,就像医生和他在一起问他的那样:“你叫上我只是为了杀死我?”约翰的回答是:“我不审判你,我只相信炸药。”他是给了医生一个机会,在列车疾驰冲向政府军火车的时候,他让医生和他一起跳,但是最终医生没有跳下火车,在相撞的爆炸声中这个叛徒葬身在火海。而对于约翰来说,这一次暴力行动便是他最后的革命行动,因为叛徒被消灭了,他曾经的仇恨也便消失了,于是微笑着,于是把胡安命名为革命者,在自我革命中安然走向死亡。所以在整个过程中,约翰的革命行为都只是在私人立场中展开,他如何成为爱尔兰革命军一员,革命军如何受到镇压,他又如何辗转到了美洲大陆,又如何加入革命组织,似乎都不再重要,甚至莱昂内让他对“往事”的回忆中,也完全局限在私人恩怨上:从最初三个人开着车行驶在路上,女友和他激吻朋友欢快开着车;到后来朋友成了叛徒,他一枪干掉了他;到最后闪现三个人又在一起上演浪漫结局——往事只是个人的往事,从在一起到叛变,从消灭叛徒到又在一起,在这个回环中,革命的意义和使命完全被消解了。

约翰作为一个革命者,在意识上并没有脱离个人主义,所以他的革命性是不充分的。相反,胡安这个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他走上革命却具有某种样本意义。他是一个没有任何资本和资产的流浪者,甚至是一个在富有阶层面前丧失了尊严的人,马车上乘坐的人是贵族,是神父,是富婆,他们把邋遢的胡安叫做畜生,说他没有自己的父母,说他是地下室的老鼠,这是一种社会现实的反应,也是革命最初的萌发:即使胡安过着打劫的日子,即使被排除在制度之外,但是当他带着自己一家人用暴力摧毁了这辆马车,就是在摧毁这个等级制度,就具有了革命的意识——虽然是一种本能:他们抢劫了财物,他们将所谓的贵族脱光了衣服,他甚至让贵妇人委身于他,无疑就是一种颠覆,一种用最简单的暴力完成的颠覆。

遇见了爆破专家约翰,胡安和他一起,当初的想法也只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但是当这个赤着脚靠着抢劫为生的底层流浪者在武器中升级,在交通工具上升级,甚至从荒野之地坐火车来到了梅萨维多,还要去“遍地是银行”的美国,看起来他的目的也只是为了钱,但是一种视野的扩大,一些行动的实施,他慢慢成长起来,那就是对于社会的反抗。他目睹了在梅萨维多街上革命者被枪杀的情境,他被约翰带着认识了医生在内“准备自我牺牲”的革命者,他参与了政治监狱150名囚犯的“解放”,他也和约翰一起实施了和政府军作战的行动。胡安的世界里,的确没有所谓的革命,没有政府、土地、国家的概念,“我的国家就是我的家庭。”这是胡安对于革命的定义,没有国只有家,他只希望一家人能够有饭吃有衣穿,当然,抢劫只不过是为了提供基本的保障。

当他一家人最终被政府军杀死在洞穴里的时候,他感到的是整个王国的坍塌,而正从这个意义上讲,他需要从被动接受命运的人转变为主动改变命运的人,虽然不彻底,但至少可以慢慢觉醒。他和约翰对于革命的对话,其实就代表了两种革命态度,约翰所说的革命是一种和国家、土地、政府、军队相关的宏大叙事,而胡安所说的革命和基本生活有关,和个体命运有关,甚至和等级之间的差别有关:“革命,我可了解是怎么回事,识字的人告诉那些不识字的人,现在到了改变的时候了,于是那些不识字穷人就去干,但是无论革命成功与否,到最后的结局只有一个,死的都是那些不识字的穷人,然后再来一遍,而识字的人围坐在大桌边。”这是胡安基于个人经历的愤怒,但其实触及到了革命的本质,那就是反对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压迫——如果永远不识字,就永远没有出路。

也只有在最底层的胡安能够触及到革命的本质,他是一个不识字的人,一个朝着大路撒尿的人,一个赤着脚打劫的人,当他劫走了马车上富人的财物,当他让女贵妇委身于他,都是他不自觉颠覆这种被阶级固化观念的开始,而约翰带着他抢劫银行,加入组织,参加行动,虽然他的目的还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钱,还是为了整个家的生存,但是他在耳濡目染中已经成为了一个初级革命者,释放150名囚犯,向政府军射击,都是他走向革命道路的实践,而在那列火车上,当约翰给了他枪让他处理执政官时,胡安一只手拿着执政官想要换命而给他的珠宝,另一只手却扣动了扳机,打死了正想逃跑的执政官——左手是珠宝,右手是手枪,左手是财富,右手是暴力,左手是个人的欲望,右手是组织的使命——当胡安用左手和右手完成一次行动,他在双重意义上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在释放了囚犯之后,大家把他高高抬起称他是“英雄”,从劫匪到英雄,这是胡安身份的第一次转换,而从英雄到最后被命名为将军,是胡安身份的第二次转换,但是胡安只是一个需要打破自身命运的人,只是想要改变社会现实的人,只是一个具有革命萌芽的人,但是他被命名的身份里——仅仅是命名,还无法成为真正觉醒的革命者,还不能主动拿起武器进行推翻压迫阶级的斗争,当这个时候约翰以自我牺牲的方式离开,实际上革命留下的是一个没有真正完成续承的空挡:实现了私人目的的约翰不是彻底的革命者,在“一把雷管”里成长起来的胡安还没有真正具有成熟的革命意识,于是在两种革命者的断裂中,“革命往事”便也只是变成了充斥着暴力、填满了私欲的行为艺术,爆炸过后,也许是“Duck You Sucker”的惘然和迷失。

 6 ) 《革命往事》:所谓革命,所谓往事

在莱昂内的两个三部曲中,《革命往事》似乎是受关注度最低的一部,但却是我最喜欢的一部。镖客三部曲对西部片的颠覆让人耳目一新,它们已成经典,并延伸出新的类型分支,不再带来长久的惊艳;往事三部曲中,《美国往事》作为莱昂内的集大成之作,以其庞大的叙事含量、繁复的电影技巧和晦涩的意义解读,征服却也折磨着无数影迷;《西部往事》则的确像是对西部片的终结,其中的致敬与策反,甚至将包括镖客三部曲在内的西部片统统引向了不可预知之处。



《革命往事》触及的“革命”这一宏大的叙事主题,正迎合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的革命思潮以及由此引发的众多社会事件,如法国的五月风暴、日本的左翼学生运动等,其中最声势浩大的当然是文革,电影领域的代表则是新浪潮运动。莱昂内选择在1973年拍摄《革命往事》,既难免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也有重新审视当时癫狂的革命主义的意味。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莱昂内拿这段耳熟能详的毛语录作为开篇,似乎是道出了革命的本质和本片的主旨,但从影片后面的叙事中,我们发现这也引申出对革命的讽喻和批判。

墨西哥游寇胡安,爱尔兰革命家肖恩,因20世纪初的墨西哥革命让两人的命运交集在一起。胡安唯钱是图,一心想打劫银行,革命于己无关;肖恩则因在爱尔兰革命中被挚友出卖,转战墨西哥,革命意志消沉。一个革命旁观者,一个革命怀疑者,却成了革命行动的主角。胡安阴差阳错解放了地下金库中关押的政治犯,又击毙了当局执政官,这让他成为革命的英雄,但他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而甘愿隐身其后的爆破高手肖恩,则在两次伏击战中大显身手,且惩戒指挥行动的叛徒,受伤后引爆炸药自杀。这里面便饱含了几层“隐味”: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

由此我们能看出莱昂内对革命的不信任,革命不仅造成现实的巨大伤害,也带来了人性的异化。忠诚与背叛,正义与邪恶,都在革命的幌子下翻来覆去,而最终的既得利益者,永远不会是受难的大多数。这就是革命残酷的本质。至于人类能否脱离革命(暴力、战争),莱昂内借由肖恩的自杀给出了悲观的回应;而活下来的胡安,命运又会如何,这是莱昂内留给观者的疑问。



莱昂内标志性的大特写、长镜头、闪回、慢镜以及莫里康内的配乐,在《革命往事》中都有极好的表现。尤其是闪回,虽然不如《美国往事》中那般炫目,但我认为这是莱昂内做的最完美、最能表达影片立意的一次。最重要的闪回情节有三段,第一段是肖恩与男女两位挚友驾车行驶在路上,肖恩与女友甜蜜亲吻,画面浪漫真挚,也让人想起《朱尔和吉姆》《戏梦巴黎》中两男一女的暧昧关系。第二段是挚友背叛革命,指认肖恩,最终我们看到,肖恩举枪射杀,挚友坦然以对。这一段解释了肖恩后来对医生施行惩戒的矛盾心理,在最后一刻,他似乎希望医生能够逃命,但医生选择了死亡。第三段被放在影片结束之前,三人在林间相互追逐,先追到的肖恩与女友热烈亲吻,而后,女友又与挚友拥吻在一起,镜头转向肖恩,肖恩露出灿烂的笑脸。这是充满魅力的一幕,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情感“奇观”——三人之间情感的隐秘是什么?挚友的背叛、肖恩的复仇又意味着什么?说到底,革命与人性有着怎样的纠缠?影片戛然而止,把迷思留给了我们。

莫里康内给莱昂内电影的配乐,早已是公认的经典,但我仍然觉得《革命往事》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虽然不懂配乐鉴赏,但从感受上来说,镖客三部曲跳脱经典西部片模式的配乐,在带来惊艳之余,能明显感受到其中的实验性,包括对各种先锋配乐形式的尝试,这在《西部往事》的开头部分到达极致,各种细微的但被放大的声响让音乐成为这一段的主角。而在《革命往事》中,莫里康内为肖恩和胡安所创作的主题音乐很好地契合了两位主角的性格、经历和命运走向,尤其是让人称道的肖恩的主题音乐,伴随着的“肖恩、肖恩、肖恩”的冷清的人声,预示出一个理想幻灭的革命者必然的悲剧结局。



莱昂内是一位被放大的导演,正如他偏爱特写镜头一样。他的作品不多,但每一部都是标新立异的精彩之作。他对于类型的颠覆和杂糅,既有肆意炫技的华彩,也有极其谨慎的匠心。这可能与他的性格有关。拍摄《革命往事》时,起初莱昂内只是作为监制,并找来彼得•博格丹诺维奇做导演,但两人互不买账,难有默契。

关于这段故事可参看《莱昂内往事》(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书中不仅从莱昂内的角度详细描述过此事,还特别附录了一篇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评说莱昂内的文章,双方观点南辕北辙,看起来让人莞尔。莱昂内评价彼得是一个需要姐姐照顾的还没有长大的平庸小子,而彼得则说莱昂内是一个好大喜功、虚张声势的顽固分子。从书中莱昂内的主观叙述,及书后其他导演对莱昂内的正面评价中,都能够感觉到莱昂内某种矛盾的性格特质,既铺张渲染又谨小慎微,既有大师气度又有巨匠的精慎,可谓独树一帜于导演界。

回到《革命往事》,本片也继承了莱昂内电影的独特气质,但技巧更圆融,情绪更饱满,之前电影的求新求变,至此已完全成熟。我个人认为它代表了莱昂内电影的真正成就,虽然是拍摄前仓促上阵,但莱昂内之前对影片的全面思考,以及省却了过分精细的匠心,反倒成全了它,而《美国往事》其实已有了跳脱莱昂内电影特色的离弦之音。

 短评

The people who read the books go to the people can't read the books, the poor people, says "we have to have a change." So the poor people make the change. And the people read the books they all sit around the big polished table and they talk and talk and talk and eat and eat and eat. Then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poor people? They died.

4分钟前
  • 于成
  • 推荐

莱昂内的电影节奏总是令人欲罢不能,何况再加上莫里康的配乐。片头引用老毛的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一场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我觉得罗德·斯泰格尔在片中长的挺像埃里·瓦拉赫的。

9分钟前
  • stknight
  • 力荐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以前那些点点大的地方都会有个豪华建筑物叫做电影院,因为那是做梦的地方,只有它才配得上豪华,就像这电影,真是太浪漫了,呼告友谊的方式就是爆炸药水和子弹,即便是坐在四十年后的电视机前看完也能被那种梦幻般的热血溅得满身都是..

12分钟前
  • 还行

第一场抢劫马车戏,我太喜欢了。莫里康内一反传统,没有给这部讲革命的电影配上气势恢宏的史诗配乐,而是延续前几部的口哨,再加上提琴和人声,在不经意的时候出现,怀旧又伤感。

13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原来似乎总盯着莱昂内的NB风格了,现在才注意到老家伙的叙事能力也同样不俗。光靠几次无一丝对白的闪回就能把柯本以前的经历交代清楚,而且信息量一次比一次完整,情感代入一次比一次强烈。银行那段同样是高光段落,照例无对白,戏剧效果却无与伦比。

15分钟前
  • 喷子
  • 力荐

上来就是毛主席语录。除了革命,还有友谊,一个个活生生的人。John投身革命救赎自己,如同战场上的圣诞快乐里的Jack. If it’s a revolution, it’s confusion. 什么是革命?So the poor ppl make the change huh? The rich talk and talk, eat and eat? What happened to these poor ppl? They are dead.John把Juan“骗”来革命,又撒手而去,把十字架还给了他,留他这个稀里糊涂的将军畅想遥远的美国梦。配乐里的人声唱的是Shawn Shawn Shawn吗?好多难忘的镜头,吃东西的嘴,向外偷窥的眼睛,尸体的特写,眼泪和鸟屎,拉开门就成了英雄

16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借着北京和巴黎的电影资料馆,终于把莱昂内往事三部曲和镖客三部曲看完了。往事系列恐怕还得再慢慢消化,但镖客系列在美学真的有后无来者的气魄,永远是做类型电影和商业片的永恒教科书。

21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1、干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一场暴动。当然,有时,也是一场误会。2、莱昂内的近景用得真好。本片的配乐也极有特点。四星强。

24分钟前
  • 艾習角™
  • 推荐

往事三部曲里面我独爱这部,有浪漫情怀、有兄弟情、有政治、有黑色幽默!莫里康的音乐也最爱这部!

2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2012年的《美国往事》,2014年的《西部往事》,2019年的《革命往事》,总算看完了赛尔乔·莱昂内导演的【美国三部曲/往事三部曲】。—— 电影叙事节奏缓慢在预料之中,但故事却超预期的有趣:先是枪支劫匪与炸弹怪客斗智斗勇成了欢喜冤家,而后劫匪在怪客的“协助”之下阴差阳错地成为革命英雄,最后两人衍生出深厚的兄弟情谊。—— 1.The revolution is not a social dinner……-MAO TSE-TUNG 2.序言过后,正片开始竟然是个“尿浇蚂蚁”的镜头,真是罕见;3.主角们主要讲的明明是英语,然而IMDb和豆瓣的语言栏却是意大利语/西班牙语;4.内嵌字幕时间轴错误(制作者不检查的吗?),为解决此问题花费了不少时间(中途一度错看了一会儿《西部往事》);5.三人行回忆段落→→→当电灯泡也可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时还能因此得到一亲芳泽的机会……-9988

29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你对一部电影期望的所有,都可以在莱昂内的电影里面找到...

33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闪回时的配乐总是很销魂。

36分钟前
  • 车登巴咱尔
  • 推荐

往事三部曲真是没话说,这部竟然是“莽夫潇洒劫车没想到被爱尔兰帅叔横摆一道卷入革命的腥风血雨更重要的是一段痛彻心扉的革命(?)(爱)情”!多么深刻的领悟!如果说昨天的西部往事是古龙即视感,今天这个就是吴宇森他亲姥爷。。。

39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们还记得当初投身革命的原因是什么吗?为何如今追忆往事却只剩下了不堪回首?时间过了那么久,那时的一腔热血早已被磨平,当年选择的道路是否值得?当约翰死时,他找到了答案,即使他这一辈子只有那段时间充满了激情、快乐和梦想,但至少他快活过,为了当年的美好光华,他失去与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43分钟前
  • Jiajiachan
  • 推荐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革命的残酷让那些强盗勾当如同孩子的游戏。

44分钟前
  • 巴豆虽好
  • 推荐

恢弘大气,如梦如幻。

4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猛然发现姜文的《让子弹飞》开头就是源自莱昂内的《革命往事》呀 一个是告别革命 一个是重温革命 就连取片名都这么遥相呼应:“让子弹飞会~~”“滚犊子~~”

46分钟前
  • ivorldn
  • 推荐

莱昂内最被低估的一部,匆匆赶工拍完反而使本片少却了不必要的精雕细琢,成就了最能体现导演个人风格的大师之作。大特写、闪回、长镜头、慢镜,莫里康内的配乐让人纯然陶醉其中。“完成革命的是对革命无知无觉的人,策划革命的却背叛了革命,而坚持革命的最终选择了死亡。”

4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这已不仅仅是一支西部片,更是一出极具风格的幽默剧,一则意味深远的寓言,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依我个人之见,其水准之高,远超大名鼎鼎的镖客三部曲,甚至不在《美国往事》之下。

50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力荐

至此,镖客与往事全六部正式铭刻心中。个人排序:三镖客=双镖客>大镖客,美国>革命>西部。补片征途中每次看他的作品就像定时会面某个久违老友,熟悉与新意总在标志性的闪回、特写与洒脱配乐里涌动,重复之中不失重组,韵味统一意味颠覆。

55分钟前
  • Ocap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