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情片德国2001

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克劳迪亚·米歇尔森

导演:罗兰德·苏索·里希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3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4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5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6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7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8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19通往自由的通道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5

详细剧情

1961年8月,柏林墙在一夜之间建成,将德国的柏林一分为二,东柏林和西柏林,无数家庭和恋人被一堵墙人为地阻隔在自由与不自由的两个世界里。哈里、弗里希、弗雷特、贝克等人为了能将滞留在东德的亲人带到西柏林,开始在柏林墙下挖掘一条长145米的地道。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长篇影评

 1 ) 影评|《通往自由的通道》: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

文/王栩

(影片信息:《通往自由的通道》,导演:罗兰德·苏索·里希特,主演:海诺·费尔希、尼科莱特·克雷比茨、塞巴斯蒂安·科赫,德国,2001年)

这群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们握着锨把的手有力地挥动着。掘进。一米。两米。…距离在缩短,光亮就在前方。他们坚信,亲人会从光亮处朝自己走来。为了这一天,他们在这阴暗、潮湿的地底干了六个月,只为打通一条通道,从地面上那堵高墙之下穿越街区,将身陷在街区另一头的亲人接过来,通过地底下的通道不甚体面的寻获自由。

这艰困的处境伴着将街区一分为二的高墙的筑就而使得局势日益紧张和不安。同时,逃亡成了常态,成了付出生命追求自由的最有力的诠释。随着鲜活的生命在墙下消逝,一道无形之墙在人心中的基石也渐趋摧朽。它让地底下挖掘隧道的这群人愈加奋进。街区另一头传来的枪声在他们中间种下了拔节而生的勇气,给接亲人过来的这一单纯的目的裹上了无奈的悲壮。

何以这悲壮显得无奈,因为人民被他的国家关在墙内,不准离开。这给逃离和营救的双方都打上了勇者的印记。

柏林墙,隔绝了自由这一生活理念的象征。墙的这一头,是悠闲、惬意的时光,空气中流淌爱的浓情与蜜意。墙的另一头,是巡逻士兵“橐橐”的脚步声,子弹的尖啸撕裂了空气的滞闷。

地底下的这群人也有过不顾一切、无畏的一刻。枪声停顿下来之后,攀援在墙头上的哈里朝墙下的男青年伸出手去,试图将他拉过墙头,毫不畏惧正指向自己的东德士兵黑洞洞的枪口。影片用这个隐喻性的镜头表现出一个无声的恐怖,“你已经被我们瞄准,但我们不想开枪”。这恐怖释放出强效的逼压,哈里最终从墙头上缩回了自己的身子,而在墙的另一头,挣扎在血泊中的男青年永远闭上了双眼。

影片真实的再现了普通人简单到极致的诉求,源自内心的对自由的向往,可以不加伪饰的表达否定和拒绝的权利,这些在干涉他人生活视为习以为常的国度里不啻于奢望般的念想。

正是带着这一奢望,地下的隧道继续朝前掘进着。它的起始点位于西柏林的一处废弃工厂,终点则在东柏林街区一座已人去屋空的地窖里。这是通过精确的计算规划出来的隧道的行进路线,包涵了建筑师对墙那头的妻子深情的爱。妻子则用勇士般的行动回馈了丈夫的深情。这个勇敢的女人用一己之力干扰了上校的判断,为逃亡者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电影工作者通过影像颂扬了普通人的智计和决断的同时,对国家的谎言也有着深刻的揭示。为了保守秘密,母亲吞枪自尽,她的身后,宣传机器开动马达,不遗余力地将其描摹成身染恶疾的假象。“她没病!”钻出隧道,站立在东柏林街区地面上的儿子紧握冲锋枪的手在颤抖。哈里及时唤醒了这个年轻人的理智。他们在地底挖了六个月,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他们去做。

作为游泳健将的哈里,乔装打扮来到西柏林,同这里的几个好友共同策划了这场惊天大营救。就在那堵分隔东西的高墙下,一条连通自由的隧道历时六个月终于贯通。这是掩藏在地底对自由的寻获,它失去了沐浴在阳光下无拘无束的自在和欢欣,用灰头土脸的奔逃注释了墙的另一头令人窒息的生活现状。

奔逃让这群人把安危置之身后。相比个人安危,通过隧道离开高压和恐怖的国度是一种信念,是容纳于作为生活理念的自由之本质。不受他人干涉的活着,能在服从国家需要和个人命运的选择上拥有自我意愿的空间,这就是电影《通往自由的通道》所隐含的象征性的主题。这个主题所寓意的那条地底隧道除了是营救亲人的通路,更是拆除人心中一道无形之墙,筑建澄澈光明之希望的坦途。

(全文完。作于2021年10月4日)


——文中观点属于作者本人,本人文责自负,与发文平台(含各类网站、论坛、自媒体、公众号)、转载纸媒、以及他人无涉——

作者简介:王栩。所用笔名有王沐雨、许沐雨、许沐雨的藏书柜、王栩326,定居重庆。

 2 ) 墙终会倒下

人性,有软弱,有退缩,有出卖。
可终究没有什么挡得住对自由的向往。

唯一的遗憾是女主角去当护士然后终身未婚。
或许有些伤害,真的是永远也抹不平。

 3 ) 冷门不代表粗糙,非常牛X的作品!

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片中登场的人物大多确有原型。

实在很令我感到意外,很难想像一部冷门的作品,竟然能够拍摄得如此出色,丝毫不逊色于任何所谓的“大片”。

我只是抱着随便看的心态来观赏这部影片的,本以为这片准是又拍得很一般的作品,随便搞上几个场景,然后弄上几个人物,最后完全依靠一个很好的主题撑起整个故事。除了《再见列宁》、《窃听风暴》等知名作品,不少以柏林墙为主题的片子都拍得很二流。

但实际上,这部片子里对场景的布置、对人物的刻画、以及叙事的严谨程度,都毫不含糊,基本达到了一流的水准。光是欣赏片中那些外景,就足以让人大饱眼福了!


有个台湾老兵曾在80年代这样批判台湾当局领导人:从来没有一个政府,以切断忠臣和子民们之间的亲情血脉,来维持他们的统治。

实际上,这种事并非“从来没有”,而是“从来不乏”。不管当权者有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对老百姓自己而言,台湾海峡、38线、以及那面貌似不厚的柏林墙,都是被当权者用来切断子民们的亲情的。朝鲜战争谁是谁非是其次的,但相信很多朝鲜半岛的人,都永世不会忘了,前几年那场迟到已久的亲情聚会,很多人为了见上亲人一面,已经等了50年不止……

基于这种人性痛苦的认知,本片的重点放在亲情上,而不在于政治批判。


这部片子的发生时间是在柏林墙建立之初,最初看到本作的片名《通往自由的遂道》时,还以为又是老一套的主角如何挖地道逃出压迫者的魔爪、最后到了西方自由世界享受平等的人权这类故事,但剧组却不这么干,剧组绕开了政治上的是非,选择了一个真实事件,让主角一开始就逃到了西德,然后围绕着他怎么救出自己的家人朋友为主题开展故事,这种设定既脱离了俗套,也让人们得以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这段历史。

个人感觉本片的名字译作《通道》更合适些,国内流行的译名有些添油加醋,至于《逃出柏林》则更是偏离实际。

难得的是,本片虽然批判了东德时期的高压统治,却没有恶意丑化东德的官员,尤其片中的那个反派上校,他和《窃听风暴》里的那个高官一样,虽然对主角一行人百般迫害,但他也有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只是这个理想的对与错,就得由观众自己去评价了。

这个故事,东方人看了,会因相似的历史感受到共鸣之处,而西方人看了,则会觉得批判了苏联制度的黑暗面。但德国人自己不这么看,德国是二战结束后,少数同时有两个政权、施行两种制度的国家(即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东西两德的人民,就在各自不同的制度下生活着,而实际上证明了,这两种制度都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当然,总体上来说,经历了数十年的考验后,德国人最终还是更欢迎西方制度,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统一德国的,不是东德,而是西德了),无论哪方面暴露了阴暗的问题,都是德国人一手造成的,所以德国人在拍摄这类题材的影片时,往往不是简单地去谴责谁,而是更深地去思考一下错误的策略给本国人造成的危害,所以德国本土的冷战题材影片,往往没有像其他国家那样,一味地去丑化、妖魔化东方或者西方。而《再见列宁》一片,导演甚至大胆地去塑造一个普通的社会主义信仰者的价值观,说明了国家机构利用一种信念来统治本国人民是一回事,而普通百姓信仰某种信念,又是另一回事。

令笔者印象深刻的还有另一部关乎冷战的片子,就是丹尼尔·布鲁赫主演的《大教育家》,片中有句台词很牛X:“30岁以下不‘左’的,是没灵魂的人;30岁以上还在‘左’的,是没大脑的人。”这句话是我看到的,至今为止对左派思想评价得最有意思(可能也是最公正)的一句。

德国统一了,柏林墙也倒了,可是东西两德人民之间,内心世界的“柏林墙”,却还没有倒塌,矛盾依然存在,问题依然存在,爱思考的德国人,还在继续思考着……


本片除了逃亡以外,作为一部“准间谍片”,当中一些情节的处理方式,比《瓦尔特》等专业间谍片还要出色得多,而最后的那段有惊无险的逃亡之旅令人窒息的程度,比起那些集中营逃亡片只有之而过无之不及。

总之,从电影技术的角度来看,本片有太多值得称赞的地方,很值得观赏一下。再次赞一下:本片的布景真的很出色!


PS;对柏林墙历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按《通往自由的通道》、《窃听风暴》、《再见列宁》这个顺序来观看一下,不同的视角、多元化的观点,这样能够更客观一些~


另外要提醒一下,市面上有些DVD版本的翻译很糟,比如最后字幕的“卡雾娜在70年代被西德赎出”,被翻译成“卡雾娜在70年代被西德处决”。

 4 ) 为自由我们可以付出多少

甚看,有剧透!剧情扣人心弦,群像的展示很精彩,不仅男女主人公、几乎每个人物都有或多或少交代,由于改编自真实人物的真实事件,所以影片有血有肉。整体节奏很好,我不觉得前面拖沓,正常的叙事铺垫,从计划的实施,西线一侧:女主作为外来者的进入,地道的塌陷、人手不足、水泥墙和新电钻、Z字形的结构、BBC的纪录片组、挖到水管到挖通隧道;东线一侧:男二号妻子不得已的叛变、假肢联络人被抓、妹妹被密切监视、天真妹夫被策反、假扮自来水工、女主的未婚夫被枪杀、妈妈吞枪自尽、男二号妻子托孤、发现隧道的士兵被俘虏、调虎离山计,东西侧最后的焦灼......穿插很多真实情节:成功跳过铁丝网的士兵、死在铁丝网下的青年、开车撞墙逃离的人们、被打死的未婚夫……我们同样看到举枪射击士兵的不情愿和无奈,男主假扮士兵被赶上军车的段落绝对大胆!也许兄妹情的交代不甚满意,但爱情线还是弥补了不足!如果对东德西德和柏林墙的历史稍作了解,就会更爱此片

 5 ) 通往自由的通道

这样的偷渡方式我第一次看见,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许多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敬佩他们的勇气,本片反应的事件是真实的,而且后半部剧情张力十足,值得观看。
对于一部有记录和叙说历史野心的电影来说,它很难称得上是了不起,但是它基本做到了好看。《通往自由的通道》更像是一部好莱坞电影,而不是一部德国电影,它对柏林墙附近偷渡事件的叙述,带着很强的主观色彩和渲染情绪,在电影的结尾,观众由衷地被那些争取自由的人所感动。

 6 ) (转)在生与死之间――那些翻越柏林墙的故事

文章源于网络,可惜没能找到作者是谁,侵删。

电影讲述的故事并非文末提到的〝57号工程〞,而是另一个著名的隧道工程〝29号工程〞。乘坐热气球飞越柏林墙的事件已在2018年被改编为电影《气球》。

――――――――――――――――――

没有想到,在柏林墙纪念馆会读到我们中国的名字。柏林墙工程的代号,就是"中国长城第二"。    1961年8月,一个沉闷的夏天。对于大量东德人经柏林逃往西方已经忍无可忍的东德人和苏联人搞了一个漂亮的偷袭。8月12日凌晨1点,2万多军队突然 开到东西柏林边境,立刻开始了修筑柏林墙的工程。应该说,这个以我国长城命名的工程,准备还是很充分的,绝对不是豆腐渣工程。仅仅到13日凌晨,第一期工 程全部完工,整个东西柏林被铁丝网全部分割,再加路障。柏林墙正式树立了起来。   不过上帝实在会开玩笑,就在柏林墙的修筑过程中,东德人就开始 了翻越柏林墙,逃亡西德的"柏林墙传说"。东德人的争分夺秒,只争朝夕的精神,给柏林墙的历史研究留下了千古之迷,到底是先有柏林墙,再有翻越行动,还是 未等墙树起来,就已经开始了翻越,竟然永远无法得到一个答案了。   历史记载,柏林墙初步完成,即东西柏林正式分割,在13日中午12点37分, 最后一个路口宣布封锁为标志。但就在13日,最早明白过来的东德人已经开始用生命搏击柏林墙,当天,一位技工跨过正在树立的铁丝网跳进了西柏林,有人跳进 运河游到了西柏林。然而,天意弄人,谁也没想到记录他们踏上西德领土的时间。   13日上午,西德人涌向柏林墙,向墙那边的同胞投掷自己的通行证,身份证件。到苏联军队能够阻止这一举动前,数以千计的证件已经被扔到了东德同胞的手里。大批东德人借机混在返回西柏林的西德人中间偷渡逾越了柏林墙。    13日下午,柏林墙树立以后,第一个逾越柏林墙的人出现了。一个青年在光天化日之下,用百米冲刺的速度飞奔向铁丝网。但是,三名警察追上了他,将他打倒 在地,谁也没有想到,被打倒的他竟奇迹般又站了起来,夺过警察的枪,一边与警察对峙一边继续向西柏林飞奔。警察是尽职的,他们不顾这个年轻人的枪,冲上去 和他又一次扭打成一团,并且一刀刺进青年人的膝盖。这次这个年轻人失去了奔跑的能力,面对三个警察,结局已经注定。   然而,上天决心要给大家看一幕喜剧而不是悲剧。就在此刻,西柏林群众雷鸣般的怒吼惊醒了三名警察,他们已经越过了柏林墙,现在是在西德的土地上,他们不再是警察,而成了违法者。他们扔下青年跑回柏林墙的另一侧。这个青年拖著残废的腿,一边拼命呼救一边爬到了西柏林。    事后证明,这是一个大大的误会。事实上柏林墙并不是沿东德西德的边境修筑的,而是偏东德一侧,这是为了保证,即使你越过了柏林墙,你仍然在东德土地上, 警察和军队仍然有权力和能力开枪将你击毙。当时那三位警察并没有越界,他们大可以合法将那个青年绑回东德。然而,面对这柏林墙上的第一次交锋,他们误会 了,害怕了,那个青年简直是奇迹般的竟然这样逃脱了已经笼罩住了自己的厄运。这是第一个通过柏林墙的逃亡者。也许这第一个人就定下了逃亡柏林墙故事的基 调。 1961年8月22日,民主德国政治局做出决定,边防兵对越墙逃跑者可以强行禁止,包括开枪。一年后,18岁的彼得·费希特成了第一个翻墙时死于枪击的东德人。当时,彼得已经成功爬上了柏林墙头,就在翻越的刹那,枪响了。 柏林墙初建时墙体还不够坚固,所以有人就想起了硬闯,开着重型车辆冲进西德。这种鲁莽的行动在1961年柏林墙筑起后的四个月内就发生了14起。最有名的是布鲁希克,他和朋友开着大客车撞墙,一开始就被发现,军队和警察从多个方向向客车密集射击,客车起火燃烧。当布鲁希克撞开柏林墙,冲进西柏林时,他已身中19弹,很快就停止了呼吸。 由于柏林墙是把柏林城从中间生生割裂,所以墙体所到之处是遇街割街,遇门跨门,遇到大楼就整座楼变成墙体的一部分,于是就诞生了全世界最简单的逃亡方式:跳楼。只要有人爬到楼上,表现出逃亡的意图,西柏林的同胞就抬着床单前来接应。这种跳楼引发的直接结果就是朝向西柏林的大楼窗户全部被封死了。 为了拦住那些不要命的逃亡者,东德政府不断加固柏林墙,可这依旧不能阻挡越墙者的脚步,反而逼出了更多的发明创造。 1979年的一个夜晚,东德一个普通家庭的后院里升起了一个巨大的热气球,气球下面的吊篮里是两对夫妇和他们的四个孩子。为了自由,这两对夫妇制作了一个高达28米的热气球。热气球在柏林墙上空出现时警察开枪射击,但此时,热气球一下升高到了2800米以上的高空,警察只好紧急呼叫空军支援。等苏联空军的战机出动时,热气球已经经过28分钟的飞行,安全降落到了地面。 有人上天有人入地。在柏林墙穿过的伯尔瑙厄大街大约一公里的街道上,从1962年到1971年间,出现了11个隧道工程,不过只有三个真正完工并被成功利用,其中以57号工程最为有名。 这个地道全长145米,深入地下12米,挖了整整6个月才完工。因为东柏林警察便衣密布,地道不得不从西柏林开始挖掘,而且出口正好要出现在东柏林一所房子后院的厕所里。在绝对无法做地面测量的前提下,思维缜密的德国人又给了世界一个杰作,57位东柏林人成功地从这个隧道中出逃,这也是这条隧道后来被命名为57号工程的原因。

 短评

导演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极佳。

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力荐

义人

10分钟前
  • 驻马店凯鲁亚克
  • 力荐

看的版本太差。。。。

12分钟前
  • Hom
  • 推荐

TAT

13分钟前
  • 芹泽虾饺菌
  • 推荐

8.2;人性总要高于政治才对

18分钟前
  • 冰山李
  • 力荐

世界上的围墙都是防止外面的人闯进来的,只有一种围墙是防止里面的人出去的,那是什么?那就是监狱的围墙!——约翰·肯尼迪

20分钟前
  • 半路
  • 力荐

6分,题材不错,但不用拍3个小时吧,有些冗长,有些地方过于煽情。再者士兵互相都不认识的?最后冲突时,东德的军官那么笨还冲在最前面等着被生擒?西德这边上来庆祝怎么一下子跑出那么多记者?为了戏剧冲突而失去合理性就适得其反了。

23分钟前
  • 老罗
  • 还行

把对《气球》的短评改一下。有人说:那一年,Berlin wall倒了,我们的wall晃了晃,比原来更结实。后来,又有人说:The yearning of the people for a better life is their goal.那么我想问,如果真正的美好生活是建立在不用费劲扒拉搬梯子,不用胆战心惊坐气球,不用千辛万苦挖地道。只是想去往想去的地方,只是想说想说的话语,很难吗?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导向性太强了。但作为一部两个半多钟头的电影,节奏的掌握实在无懈可击

27分钟前
  • yanagi是只
  • 推荐

1989年发生了很多大事,11月9日柏林墙倒塌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事情。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从来都是无法隔绝的。展现那段黑暗的日子,让纪念更有意义。

30分钟前
  • 妖娆猫
  • 力荐

确实,有点漫长

33分钟前
  • walkerace
  • 还行

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亲人朋友互相出卖;究竟是怎样一种制度,会让人们赌上性命来换自由。

36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1989年,在柏林墙被推倒的时候,伯恩斯坦在勃莱登堡率领世界上最大的交响乐团组合,演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以纪念这个历史时刻。

37分钟前
  • 只有霸王
  • 推荐

那些隐形的墙,要如何越过呢

41分钟前
  • 有猫万事足
  • 推荐

7/10 美蘇冷戰‧柏林圍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 vs.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

44分钟前
  • Kerdia
  • 推荐

自由很重要啊

48分钟前
  • 苏晓晓
  • 推荐

而东德这边戒备森严,危险时刻相伴……

52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在60年代中期,柏林墙附近有数十条隧道,有些成功了,有些挫败了,没人知道总共有过多少隧道。

5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刚开始的时候:你留下,你和亲人朋友在一起,你没有自由。你离开,或许会死亡,也没有了亲人朋友,但是你有了自由。后来,奔向自由的人们,开始拯救更多的人离开牢笼脱离苦难,这总归是美好的。

59分钟前
  • 操蛋的教父
  • 推荐

被高墙阻隔起的情感转化为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以生命来作冒险的逃亡过程中,一对恋人一个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带给了另一个人心中永远的伤痛。那只是千千百百个这样的故事中的一个。

60分钟前
  • Marty McFly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