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

爱情片丹麦 / 瑞典 / 法国 / 荷兰 /1996

主演:艾米丽·沃森,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凯特琳·卡特利吉,让-马克·巴尔,阿德里安·劳林斯,桑德拉·沃,乌多·基尔,米克尔·盖于普,鲁夫·拉加斯,菲尔·麦考尔,罗伯特·罗伯特森,芬利·威尔士,David,Gallacher,大卫·巴特森,Dorte,Rømer,克劳斯·赫朱勒

导演:拉斯·冯·提尔

播放地址

 剧照

破浪 剧照 NO.1破浪 剧照 NO.2破浪 剧照 NO.3破浪 剧照 NO.4破浪 剧照 NO.5破浪 剧照 NO.6破浪 剧照 NO.13破浪 剧照 NO.14破浪 剧照 NO.15破浪 剧照 NO.16破浪 剧照 NO.17破浪 剧照 NO.18破浪 剧照 NO.19破浪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01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的苏格兰,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子贝丝(艾米丽·沃森 Emily Watson 饰)不顾宗教束缚嫁给了石油工人亚恩(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ård 饰)。恩爱生活并不长久,亚恩在一次石油作业中身负重伤,沦为瘫痪。贝丝非常难受,甚至觉得是自己的欲望导致了这个悲剧。为了唤醒丈夫的生命力,贝丝挑逗不同的男人,和他们发生关系,让亚恩的病情可以被情欲的力量征服。丈夫的病情竟然有了好转,然而,村里的人都对贝丝投以唾弃的目光,贝丝亦被送进精神病院。为爱牺牲的信念在贝丝心中强烈燃烧,将再一次把她逼入绝境。

 长篇影评

 1 ) 爱你有什么错

破浪 是拉斯·冯·特里尔良心三部曲之一。另外遐迩的两部分别是《狗镇》和《黑暗中的舞者》。后两部挺不错,今天把这部也捎带手儿给看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最主要的原因是故事发生在古老的苏格兰,音乐和电影的背景颜色都是我的挚爱。色彩阴郁低沉,音乐悠扬明快。情节是这样。虔诚的教徒贝丝和石油工人简相爱并且结婚了。在婚礼的间隙,在爱中沉醉的贝丝拉着简去了厕所,简说你不想浪漫一些吗,贝丝中了邪般地爱慕地盯着他的脸颊轻咬嘴唇。厕所这地方听上去不浪漫但充满了激情,有了激情也算是另一种浪漫。贝丝把裙子染红了。事毕,贝丝幸福地搂着自己最好的朋友,笑意荡漾在她那青春的脸上。

婚后,俩人如胶似漆。简因为工作不得不远走他乡了。贝丝痛苦极了。贝丝的母亲骂她,男人离开家庭谋生是天经地义,你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压抑欲望。贝丝的心也被简带走了,失魂落魄。每日的功课就是向她的主告解,另外,深深地思念简。甚至用phone sex来缓解那种痛苦的相思。简是个男人,工作疲惫,但对贝丝的爱一如贝丝爱他一样,只不过更含蓄一些。这里我想说说,一般电影里的女性在爱情中都是柔弱而坚强的,倒是最先趴下的是男人,不齿。

简因为工伤下半身瘫痪了,手臂都丧失了知觉。贝丝更加痛苦了,但起码她的简还活着,这算是最微不足道的希望,但就是这希望支撑着她。简心里难受极了,他希望贝丝离开他,找一个有正常性功能的男性好好过生活,可贝丝是教徒不可离婚,简让她去做一个真正的有爱滋润的女人。贝丝不肯。贝丝伤心欲绝,她不能背叛深爱的简还有自己的信仰。简说那你就去找人做爱,做后来向我讲述,这样我就有生活的动力,因为我若忘记做爱的感觉我就毫无生存的渴望。贝丝傻傻的就信了。但她觉得这是一种罪孽,不洁。她包括她所生活的年代都牢牢地被神权所统治,每个人没有人身自由,都是上帝的子民。而这种神权的笼罩更像是一种桎楛,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与言行。但贝丝爱简,她希望简能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而简对贝丝的良苦用心煎熬着贝丝,贝丝只是单纯地认为自己去和不同的人做爱的经历可以让简恢复活力,而无意识这是简希望她能解放自己重新追求幸福。

贝丝在向主告解后,鼓足了勇气脱光自己爬上了医生的床。可医生对贝丝的侗体不为所动。让她把衣服穿上。贝丝屈辱而失望地哭了。贝丝回到了简的病床上,编造了和医生做爱的过程。简用虚弱的手指写下了not true几个字。贝丝表情复杂。她觉得自己对不起简,因为她欺骗了简,并且,没有带给他生的希望。从此之后贝丝就变了,她成天沉浸在自我折磨之中,她对主的虔诚让她鄙视自己的不洁,她对简的爱无法得到简的回应,她爱简可他却不能给他她想要的幸福,当她不在意他已残废这一事实而简的消沉又让她感到负罪。最后她还是选择了简所希望的,和不同的男人做爱,然后回到病床上用这种荒谬的手段来唤醒简对生的渴望。我们可爱纯洁略带神经质的贝丝就这样处在了心力交瘁的精神失控中。最后当她几乎被水手强奸,但她逃了出来。那些曾经和她调笑的孩子们追打着她,她已在众人眼中沦为一个堕落龌龊的妓女,她的父母和她断绝了关系,即使被人丢石子任她在门外苦苦哀求也不肯打开门。尽管贝丝还是心地纯洁,还是充满了对简的深爱以及上帝的虔诚。

最后贝丝死掉了。怎么死的我倒水没看见。简居然能够走路了。他把他的贝丝的尸体偷了出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抛向了大海,用一种浪漫的方式给贝丝一个了结,而不是让她那可怜的躯体接受冷酷的神父教徒的审判。

这电影就算完了。片子结束后,教堂的church bells回荡在上空,镜头俯视着这个安谧的村庄,钟声嘹亮似乎为贝丝而鸣,庆祝她的解脱。

片子看得挺压抑。可很有意味。给了观众很大的讨论和想象的空间。怎么看待爱,怎么看待性,怎么看性在爱中扮演的角色,怎么看待爱在性中扮演的角色,怎么去鞭笞教条与伪善,怎么去讴歌真爱无暇。等等。这让我想起昨天看的《看往春天的地铁》拍得是如此的磨叽和拖沓以及肤浅。

若你的爱人丧失了性功能,并深陷疾病,你能不能忍受寂寞守护照看他/她,你能不能遵守当时两个人在神/政府=。=前所发的誓言不离不弃。你能不能为了爱的纯洁与坚定沦为世人眼中的邪恶……这年头问出这样的问题基本就是自讨苦吃,又何必去奢求答案。

所以我才常和朋友说,你暧昧来暧昧去有个鸟用,那东西能当饭吃吗。多是无聊时的消遣罢了,何足挂齿何必当真。有的时候看个好电影就是用来嘲笑生活的。

别问我能不能做到。因为我说我能你也不相信。推荐这部电影。

爱你没错。爱你爱到精神分裂就大错特错了。爱应该让人变得美好而不是卑微,爱应该让人变得甜蜜而不是苦涩,爱是追求而不是纠缠,爱是自由而不是约束,爱是结合也是分别。

爱是一件平凡的事,别让自己的道德缺陷和修养低下将其变得庸俗。

 2 ) 小笔记:忠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之路

因为懒惰没搜到合适的资源,一直没看齐拉斯冯提尔的电影,却等到了大屏幕观看《破浪》,何其幸运。可是看过《反基督者》和《女性瘾者》再来看《破浪》,简直气到七窍生烟。同样是强烈的性元素和宗教题材,在反基督者里彻底背弃基督的导演却在破浪里用刻意的钟声意象祈求神的宽恕。而强烈的性有罪化色彩,和女性瘾者的奔放也背道而驰。

但是对照了一下每部影片的拍摄时间,就释然了起来。

(以下涉及剧透)

《破浪》1996

天真善良愚蠢的女主为了满足瘫痪在床的丈夫的性幻想,给病痛中的丈夫提供生存下去的希望,主动去寻求放荡的性关系,最后死于变态暴力狂的水手手里。这个过程里,不管是女主本身对不忠之性的恶心感,还是家人邻居和教堂的鄙夷,都给性本身抹上了浓重的有罪感。可是导演却大张旗鼓地表现被宗教禁止的放荡的性,本身就是非常矛盾的。然后导演套用了一个耶稣献祭的壳,将女主的死变成了牺牲,换来了神迹般的丈夫的康复,虽死后在教会的诅咒中卑微地下葬,却换来了本不存在的教堂钟声的响应。

此片中导演已经表现出对自身欲望的迷恋,愧疚和迷惑不解,但仍试图在已有的基督的理论框架里获得原谅和拨乱反正。

《狗镇》2003

和破浪一样的小镇环境,同样是看起来善良容易受欺负的女主,同样大部分重大决定在小镇教堂中进行。不是无关宗教,是个社会道德片。用讲道理摆事实,揭露人类道德的伪善。

《反基督者》2009

一开头也对性做了有罪化的描述,但用了历史上曾被基督教徒迫害的女巫作为反基督的主要反叛方。最后女巫力量获胜,背弃基督,而赞颂大自然的生命力。使用了大量女巫元素,和邪恶寓言象征,用你(基督)的理论的反面,彻底反叛你。

是反叛主题的作品里非常出色的作品。然而,反叛,不代表意义的构建。而意义的构建,又涉及不同的主题方向。

相比于破浪,导演可以说是完全抛弃了固有框架,彻底放飞自我了。

《忧郁症》2011

从一开头的末日预言到结尾末日确实来了,全灭结局,非常舒爽。是对日常生活的反叛和颠覆。

在这一年的戛纳电影节,拉斯冯提尔因发表纳粹相关的不当言论被戛纳驱逐。一件并不意外的事。

《女性瘾者》2013

放飞自我后,对自我欲望的拨乱反正和意义的探寻。虽然对性的探讨非常极致了,但结尾,只看到了空虚,缺乏意义感。

《此房是我造》2018

导演放飞自我后试图构建意义的作品。然而,从结局那个难看的尸体房子来看,也没找到确凿的意义,这个房子,盖的不怎么样。

拍《破浪》时,拉斯冯提尔40岁,到了《此房是我造》,62岁,这位如此忠于自我表达的艺术家,还未找寻到人生的意义。期待他晚年的作品吧~

 3 ) 边缘人的谈资论价

  破浪作为道格玛95运动的典型电影,不仅仅在于良心三部曲中出色的一部,同时在这三部曲中表现的不用于此的表现手法但同时都契合一个主题,在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脱节以及边缘化人物的死亡现状,不得不说的是“良心”这二字拷问更多的是观众。

  实际上,作为手持DV拍摄的方式拉斯冯提尔更多的是将观者置入到一个平行关注这一视角中,也就是所谓的限制叙事,他区别于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更多的将镜头推近于人物的脸庞,即使这部电影细细数来还是存在着大量正反打的基本拍摄元素,那么在小景别加上大特写的手持拍摄上,更多的贴近实际拍摄现场的原貌,视为粗糙,道格玛认为这样的一种表现方式能贴近生活的侧面;在这样的状况下,导演会更加注重剧本的雕琢和演员运用表演的塑造能力,所幸在丹麦这两项基本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文化软实力,无论如何他们规避了和他者技术上的缺陷与此同时采取了取长补短策略,这实际上是道格玛“十诫”的实质意义,这些戒律基本只适用于于丹麦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若换到第一世界好莱坞和第二世界西作者电影的情境下,定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格局。

  说到“十诫”,并不是每部获得道格玛称谓的电影就已然完全遵照了这些规则,现在到温特伯格最新的贴有道格玛标签的电影“狩猎”,采用人工光源;不说远的,就说说这部《破浪》,电影结尾展现天国之钟的镜头就是完全违背了“十诫”;但实际上,小组成员们并不会因此否定他,原因在于他们自己都做不到这样的规定,到头来只求“意蕴”到达而非“形式”一致,这也是被大多数影评人评价道格玛为“装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回到影片,破浪所关注的主角立足在于一个边缘人,边缘人的形态设置使得观众在进入情境之中是作为“普通旁观者”这样一种特殊的视点来关注故事叙述的,在见证了所有事情的发生的时候,在最后结尾之时,视点转成了上帝视角,实际上对于观众来说这样是一种自我身份的一种升华,而我们在观影过程也不由的处于道德至高点来批判剧中所有的人,经过伪装的视点“平起平坐”的诱发了自我的“怜爱”,但绝不是感同身受,电影在结尾后,观众更多的并不是对于“怜爱”的情感宣泄,而是上升为上帝视点后作为“上帝”的欢愉,和远离这样的环境而保持的“庆幸”,总结为观众的情绪并不是感同身受的,而是悲悯天人的。

  仅仅是这一点,对于温特伯格的电影拥有真正刺伤观众的痛感,即使他的作品并不多(奉劝一句温特伯格远离拉斯冯提尔,没有他的参合温特伯格拍出来的基本上都属于经典之作)无论是解构家庭的《家宴》,还是对于乌合之众的最佳注释的《狩猎》。温特伯格更善于将中心人物推向边缘,这实际上比单单展现边缘人来的更好,效果更棒。

  良心三部曲都是在于有心理问题女性走入深渊的故事,细细想来,非常刻意,而且实际上就像看家庭伦理苦情剧,但也就是拍摄手法新颖和技术上的成熟,当然还有剧本的严谨,掩盖了许多的不足,但仅仅在于“良心”这二字的剖析上,实际上完全不够。

  女性在这部电影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在《反基督者》给提尔完全的找了回来,现在想来也挺有意思的,“良心”三部曲神女性的“神明”是被当做神经病对待,在《反基督者》中女巫的力量得以完全的展现,提尔在展现女性的力量的时候不仅仅在于精神的坚强和肉体的脆弱来进行二元对立,同时在“精神”这一层面提尔简单的复述为力量的由来仅仅是“女巫崇拜”在作祟,这在《反基督者》中有了很好的诠释,这样的诠释可以始终贯穿于提尔的所有电影的女性角色的设定,而BESS在进行“邪灵”祈求中也十分自然的得以回应。这模糊了人物精神和神经的界限。

  事实上,所谓独特的风格:章节分段基本上属于节奏调和的作用,得益于7张美轮美奂的画面和悦耳的歌曲,使人感觉再不那么的无聊,想想白痴把,为何这部电影比白痴有着更好的观影体验,章节分段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观众们都试图从这些章节导读中进行符号解读,别逗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隐喻只有一个作用:INTERMISSION

  提尔加油,即使你的出片量出奇的高,但和你的老相好温特伯格有着不小的差距,别再纠结那些杀手小偷强奸犯了,将视点立于普通人,做到去神经质,也许会更好。

 4 ) 破浪--一个人的宗教

对于这样一部深受好评的有深度的经典片子,我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也不能说多么有共鸣,甚至在看的时候一度感到不适和不解。
但就是这么奇怪,谈不上喜欢,但忍不住在看完后一遍遍去想它。

故事情节大致如下:单纯天真的Bess生活在70年代苏格兰的一个封闭小镇上,凯尔文教长老会的统治着这个镇子,这群穿黑衣的老头刻板压抑,自以为是,他们制定规则,排斥女性,可以随意在葬礼上诅咒一个看不顺眼的人下地狱。当地的教堂也缺少温馨,黑灰色的调调和乏味说教的布道让人无法想象上帝的慈爱。唯有北欧石油工人Jan的到来给Bess的生活增加亮色,Bess不顾众议和Jan结婚,沉浸在极度狂喜中。但是好景不长,新婚燕尔的生活没有持续多久,Jan马上返回海上石油钻井船上工作。孤独的Bess拼命祈求上帝把Jan带回家,不管用什么方式。没过多久,Jan果然回来了,却是因为工伤而瘫痪。虔诚迷信的Bess深感内疚,隐约觉得Jan的负伤是自己的自私祈祷所致。Bess长期守在Jan身边,悉心照料他,但Jan忽然提出一个不可理喻的要求:他请求Bess去找别的男人寻欢,Bess不依,他于是骗她说,她这样做可以激发自己的生之欲。任何一个神智正常的人都不会理睬这样的请求,但偏执的Bess不是,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和下流的陌生人发生关系(因为正直的人不会接受她的请求),自然也招来了小镇上所有人的鄙视和不齿,她所依赖的教堂马上将她驱逐,连疼爱她的嫂嫂和爱她的医生都无计可施,只能把她的疯狂行为解释成受了巨大刺激后的精神错乱。在一个阴冷的早晨,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Bess被母亲赶出家门,在路上又被一群小孩扔石头,穷追猛打,最后昏倒在教堂门口,牧师冷漠不屑地瞥了她一眼,走开了。Bess的嫂嫂只能忍痛将Bess送去精神病院,可Bess竟然逃跑,最终死于流氓的凶残虐待。在Bess一案的法庭现场,长老和法官要求医生为Bess的行为作出医学解释,有所顿悟的医生说,Bess完全正常,她遭受这一切,只是因为她的Goodness(暂且翻译成善良吧)。镜头一转,Jan拄着拐棍,已经能够行走。按照镇上的规矩,Bess无权躺入教堂的墓地,只能被抛弃在乱坟岗,还要被长老们诅咒下地狱。Jan为了阻止这一切发生,将Bess的尸体偷出来,带到船上,在深夜放入海洋,清晨的时候,天堂的钟声响起,船上的人和镇上的人都能听到。

单看情节,你可以说它扭曲,荒唐,肮脏。可是我慢慢觉得,这是一个纯洁而虔诚的宗教故事,关于一个人的信仰。Bess生活在一种极端宗教的环境中,宗教是她身体灵魂的一部分,而单纯善良的性格使她比一般人更虔诚,但是另一方面,Bess又有着过于丰富的想象力和自发的创造性,压抑的环境和不安分的性格造就了她精神分裂的气质,于是她创造出了自己的上帝。她扮演上帝和自己对话,一会儿抬起头,乖顺无助地,轻声祈求上帝,一会儿又低下头,发出严厉的责备或指示,那是在模仿想象中的上帝在自己对话。这种神经质的对话贯穿全片,这是Bess自己的宗教。Jan在瘫痪中对Bess的要求是最不可理喻的,外文评论中的一种解释是,Jan希望Bess可以抛开自己,享受正常的快乐,于是编出善意的谎言骗她,不料竟被她曲解;另一种解释是Jan极端自私,并且在瘫痪和药物的作用下心理变态。至于事实如何导演也不想说清楚,就像现实中人物的复杂。Bess由于深爱着Jan,又因为Jan的瘫痪感到内疚,认为可能自己自私的爱和对幸福的贪婪惹怒了上帝,于是相信接受惩罚和考验可以换来Jan的康复。她投入肮脏的怀抱,接受无情的摧残,像在用纯洁的身体反衬和洗刷人类的罪恶。就像童话《金心》里的那个小女孩,把身上的东西分给所有生灵,在走出森林的时候赤身裸体,一无所有――据说这是导演灵感的来源。当她坐着小船向流氓窝驶去时,眼中有分明的凄楚和恐惧,再一次和上帝对话之后,她坚定了信仰,整个人焕发着殉难的英勇和对Jan的康复的信心。这一刻让我想起受难的耶稣,任人鞭打,凌辱,用所有的苦难,为愚昧罪恶的人类寻求救赎。影片最后,Jan的康复和天堂的钟声都肯定了Bess的虔诚,导演要表现的Bess,绝对不是一个无谓牺牲的疯子,即使表面看上去是这样。影片要表现的信仰和宗教,绝不是凯尔文教长老的那种自以为是和冷血的教条。

影片的几个章节之间有着图书插画式的桥段,是苏格兰海边荒凉诡谲的风景(从北欧回来,看到这种风景很亲切),配以六七十年代温柔的老歌,静止的画面中只有一个运动的小物体,不仔细看发现不了,可以是Jan回来的那架直升机,深浅变幻的彩虹,载Bess去受难的小船,桥下的水流。我以为意境深远。

原罪,受难,救赎――这是我看到的《破浪》。

 5 ) 以爱的名义精神分裂

    晚钟敲响在天堂上面
    传来星空的回荡
    生者依旧依旧习惯擦去泪水
    逝者已矣请返回你们的天堂

    看拉斯·冯·特里厄的《破浪而出》结局,忽然想起这几句诗。诗中的沉静和拉氏电影的沉痛有差别,但究其内核实则殊途而同归。
    拉氏的电影总那么震撼,他习惯把善良和美一点点碾碎在眼前,让你在极度压抑中体验苦难的狂欢。从他的电影里我体验到尼采所讲的酒神精神,也明白了为什么他说“悲剧能让人的灵魂净化”。
    和比约克饰演的塞尔玛一样,艾米丽·沃森饰演的贝丝也是看起来不太正常——拉氏总是让这种偏执的人来演绎终极故事。
    ——And What's your talent,then,Bess?(那你的天分是什么,贝丝?)
    ——I can believe.(我能相信)
    是的,她能相信。她经常自言自语,和心中的神对话,连表情都惟妙惟肖。这应该是长期在精神上独处的结果。她不信大众的神,也不信自己的意志,她的信仰只有一个指向:爱情。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贝丝也不能幸免。
    整部电影分成了八个段落,结构与《狗镇》有点类似。开头的音乐很好听,还有那些场景,从海边小屋到蜿蜒山路,再到流水潺湲,每处均有寓意。
    的确,电影开头的那场婚礼让人想起《猎鹿人》,那部片子中最初的狂全部变成后来折磨终生的回忆。而贝丝的婚礼并不顺畅,甚至有点慌乱。她首先接受神父和乡绅们的诘问,表情是那么沉迷。接着新郎简迟到。贝丝愤怒了,整部影片中她似乎只有这一次愤怒,当简乘坐的直升机降落时,她冲上去。好友都都劝她不要这样,否则会弄脏婚纱。她不明白,在贝丝的心中,这时还接受不了爱情的一点瑕疵。
    “贝丝,你的胸怀最宽广,你总是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受过帮助的人,对贝丝的评价。这在一方面说明贝丝在平时的为人不错,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那些东西对贝丝都不重要。她只要爱情,所以当别人都对这场突入其来的婚姻感觉惊愕时,贝丝却认为这是她祈祷了多年的结果。
    他们举行婚礼的教堂没有钟,所以没有人为他们敲响祝福的钟声。这是一个别有用心的隐喻,一切在刚开始便注定了。
    稍后便是两个人的生活,像寻常人一样幸福。做爱时,贝丝会说“谢谢”。一起睡觉时,听着简如雷的鼾声,贝丝只有甜蜜的笑。看片时,这种笑容让人刺痛,谁都知道在你最想睡觉的时候,耳边的打鼾有多可恶。
    简是个石油工人,他不得不离家去工地。然而正是那种幸福的记忆,让分开后的贝丝备受煎熬,几乎进入精神危机。贝丝在电话亭给简打电话,沉浸于两个人的性爱回忆中。贝丝对自己心中的神祈祷,希望让简回家。
    简在工地出了事故,全身瘫痪,住进了家乡镇子的医院。时光流逝,每个人都认为贝丝和简的爱情遭遇了考验。
    简告诉贝丝,要她去和别的男人做爱,然后把经历告诉自己,这样自己才能活下去。贝丝开始不同意,后来进行了强烈的思想斗争,她真的认为不这样简会死。为了简,为了自己的爱,她同意去找别人。于是她首先找到喜欢自己的医生,在医生家喝酒后,躺在床上一丝不挂。然而医生拒绝了她。贝丝把自己裹在毯子里泣不成声。
    站在简的角度考虑,他这样做是为了贝丝着想,而他不明白这恰恰是对贝丝最大的摧残。贝丝为了简开始放弃自尊,放弃原来的观念。她按照简的说法做,希望能以此来激起简的欲望,让病情好转。她的人格开始分裂,爱情与身体完全割裂,也将自己与世俗社会中完全孤立。最终贝丝的母亲也将她赶出家门。
    后来,在遭遇了水手的施暴后,身着妓女装的贝丝被一群孩子追打,羞辱。她昏倒在地。当地的体面人来把孩子赶走,却不会对她给予任何援手,还是朋友都都赶来,把贝丝送进医院。濒死的贝丝在动手术前,去看望简,可是同样濒死的简仍没有任何好转的迹象。贝丝死在了医院。朋友都都替她在简的病床前祈祷,希望他能活下去,并站起来走路。
    最后一部分是贝丝的葬礼,充斥着人们的唾骂声。而简居然真的活了下来,而且站起来走路。在夜色里,他偷走了贝丝的遗体,他不能让贝丝沉睡在这片屈辱的土地上。一向阴冷沉郁的拉氏在这里使用了浪漫的结局,当贝丝的遗体被沉入海水时,屏幕一片黑暗。继而便是钟声想起。
    青天白日,影片的视角却完全变成了俯瞰,这是天堂传来的钟声。如同都都对简所说的:“她在为你牺牲,她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了。”贝丝的爱情,也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敲响。
    这个结局冲淡了电影的悲剧气氛,也变得让人感情上容易接受。事实上,简又怎么可能站起来?即便你把爱情当作信仰,并为此付出了所有,谁又能来保证你梦想成真?人心难测,何况是神的心。
    《破浪而出》中也包含了拉氏对良心的拷问。如同《狗镇》中的孩子一样,这部电影中孩子也是那么阴鸷,对于弱者的欺压让人不寒而栗。而与《黑暗中的舞者》中塞尔玛的好友琳达一样,贝丝也有好友都都。拉氏的主角往往是女人,男人在其中都那么无力,危难时刻也只有女性才能闪耀出慈悲的力量。

 6 )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在一个非常容易制造感动的年代——并不是说没有值得感动的故事,而是呈现在你我面前太多的感动,让人觉得刻意、拙劣和低级。有些电影或是电视,总是从画面里散发出铜臭的气味,总是会漏出商业的马脚。也许这样的东西也能挣取眼泪,可却很难进入你的灵魂。没有触痛灵魂的感动,既廉价,又可耻。

只有像破浪这样的影片,把一个人用生命去守护的价值一点点撕碎给你看,即便是天国的钟声响起,给影片的结尾一丝暖意和安慰,也难以释怀久久的痛楚。当医生不能理解贝丝,嘲讽的问她:你有什么才能时;贝丝天真的说,我会相信(i can belive)。贝丝的疯狂扰乱了教会的规范,他们以神的名义遗弃了她。而贝丝却对他们说,你们怎么能爱一句话,你们怎么能爱一句话。为了给丈夫生存的意志,这个女人从怀疑到信仰,从信仰到死亡,被社会遗弃她,并没有被神所遗弃。中国历史传统里没有基督教文明,很难真正理解诸如祈祷、天国的力量,可我是愿意相信,丈夫是被妻子救活的。

鲁迅曾经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破浪而出,就是这样一部把爱情撕破了给你看的电影。在这之前,我只看过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这也是六七年以前的事情了。模糊的记忆被破浪唤醒,我想拉斯.冯.提尔涉及的是更为普遍的主题——爱,不同的是,黑暗中的舞者讲述的是母爱,破浪讲的是情爱。如果直觉是正确的,那么我更愿意说这也是一部把世间最有价值的东西——爱——撕破了给你看的电影。

 短评

又是一个略带神经质的女人.我想我是不是应该开一个神经质的女人的豆例了.

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Emily Watson的演出是“一生一次”那种级别的。

11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It's all about how to prove your love...看到后面有点看不下去了....

15分钟前
  • raisonneur
  • 还行

画面的镜头不停地摇晃,看得我晕晕乎乎的,是为了然大家感受到贝斯的痛苦,纠结吗?很不舒服。而且,我觉得应该让简和贝斯一起死去,想他那样瘫痪了这么久,忽然让他站起来,这是不是因为贝斯用她所谓的爱去拯救了简?那样,如果贝斯不死,那她会更加深信不移。不过,那样就没人取运贝斯的尸体。。。诶

18分钟前
  • Hephaestus
  • 还行

拉斯冯提尔的“痴情女苦情戏”,圣徒般的女人为爱痴狂献祭给了整个小镇,而结尾的圣钟敲响更像是耶稣受难后对世人精神的洗礼和训诫。冯提尔用宗教式的寓言故事来蔑视、讽刺宗教本身,想到《幸福的拉扎罗》则是用现代的寓言呼应圣徒的虔诚。冯提尔的偏执狂(疯子)属性带来的往往是毁灭,而毁灭本身充斥着变态的快感。

21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艾米丽真正小兽模样,圆眼时刻流露着不安,依赖性,楚楚可怜,但会在意外的地方变得狠厉坚强。她说,每个人都有专属的天赋,我的是能够相信。只是她悲剧在分不清爱与信仰。粗粝的海风荒凉的镇,没有钟声的教堂以及被诅咒的葬礼。是被剧透了近十年才终于观看的电影,谈不上喜欢,但一定忘不掉。

22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丹麦导演的这三部曲其实让我后悔看过。。。女主角都带点神经质,然后一种怪异到偏执的念头促使她们去做导致最后的悲剧的事情。。。可是即便bess的丈夫活下能行走,selma的儿子可以治愈眼睛,失去了她们,那意义又何在?导演一直在讲一种类似变态的女性牺牲。。。

26分钟前
  • 蘭女
  • 还行

油画绘片+部分动态划分章节,教堂钟的缺失与重回--女主新婚/犯教与死亡构成讽刺。以自我与上帝对话,虚构上帝。自我即神谕,充沛即他人。好像一个正反打都没有。

30分钟前
  • 闵思嘉
  • 还行

"the deceased was suffering from being good. perhaps this is the psychological defect that led to her death."

33分钟前
  • 林檎
  • 还行

深情既是一桩悲剧 必得已死来句读。 实在不喜欢这片,女主的太过依赖自私 让事情都走了样 爱情不应该是这么揪心的

35分钟前
  • 妄想代理7
  • 还行

很遗憾,按照古老的习惯,任何一个人把爱情当作信仰,最终都会有悲剧的结局。

40分钟前
  • X
  • 力荐

如不因前几天才正准备看狂恋大提琴 | 想搞重的 最后还是虚的 | 如真的恶 吐后怎会拿右手扶帽 | 佩服自己 两个半小时就这么坐下来 ARTE前 原来是解决块状化之方 | 其实想打4星 但那是"推荐" 念及已太神叨的 不能推 | 我是说怎么看的时候不禁想起黑暗中的舞者呢!

45分钟前
  • 不是方先生
  • 还行

又一位holy fool。女性受害以满足男性幻想,女性死亡以换得男性重生。拉斯确实是宗教权威、封闭社会和男权社会最一以贯之的控诉者(至于这种控诉是否有深度和有效则是另一回事,个人非常不喜欢把“goodness“放入讨论之中)。| 35毫米胶片拍摄,扫描成数字文件,再把修改过的画面重新洗印成胶片,获得了水洗褪色的画面颜色。

48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这样的电影,有点艰涩,需要一种定力来观摩,我不很感兴趣。

52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昏黄的现实与灿烂的梦,冯·提尔一如既往地将他对男性女性的见解投射到银幕中,荒芜刮风的山坡和被宗教束缚的小镇,看似蠢笨的女孩看着路边野兔,心底是善良和可爱,而这座小镇则开始显现其恶毒的面目,在阴暗扭曲矛盾的山穷水尽后,我们在最后开始相信,这确实是一个“因爱之名”的故事。

54分钟前
  • TWY
  • 推荐

别跟我说你善良。也别跟我说你喜欢善良的人。人们向来歌颂执念,是因为人们从心底不相信执念。其实拉斯冯提尔片中的人物都是异化的,却恰恰最贴近社会的教条。他质疑一切,如同在血液之中播撒一场瘟疫。

5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力荐

1.曾经看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厅要在2017年4月16日放映《破浪》就关注这部电影了,当时在天津的我没有特地赶去北京观影就打算后面独自找来看一下,结果一拖再拖,直到2022年8月10日才终于观影了;2.拉斯·冯·提尔那么爱英格玛·伯格曼,然而他导演电影的风格却感觉与伯格曼相差甚远,在纪录片《打扰伯格曼》中他埋怨伯格曼与托马斯·温特伯格关系密切却没与他联系,我现在不禁怀疑伯格曼是不是不太喜欢他的电影?…… 3.影片中间的部分剧情台词不时让我联想到获得第77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的2004年电影《深海长眠》:有人说“好死不如赖活着”,也有人觉得“痛苦地生活不如痛快地死去”;……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实在讨厌Emily Watson

1小时前
  • hitchhiker
  • 还行

拉斯冯特里尔自始至终是个疯子,难入法眼。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查拉图斯特拉下山,在森林里碰见一位白发老圣人。老人见查拉图斯特眼睛纯洁,口角上下却藏有一点邪恶,走起路来像舞蹈。查拉图斯特拉说他因为爱世人,所以要去往人世。老人宣称他只爱上帝,不爱世人。告别老人,查拉图斯特拉继续下山,心中惊诧老人竟不知上帝己死。

1小时前
  • 花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