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与反抗

剧情片德国2005

主演:尤莉亚·延奇,杰拉德·亚历山大·海德,法比安·欣里希斯,约翰娜·加斯多夫,安德烈·赫尼克

导演:马克·罗特蒙德

播放地址

 剧照

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3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4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5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6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7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8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19希望与反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13

详细剧情

1943年2月,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呈现出胶着态势。在慕尼黑,地下反战组织白玫瑰的成员们正在加紧印发传单,其中索菲(Julia Jentsch 饰)与汉斯姐弟两人为响应不久前女学生们的行动,计划将传单...

 长篇影评

 1 )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李睿:闲话《希望与反抗》
 
发表时间:2010-3-27 18:37:00 阅读次数:237 所属分类:影事


电影评论其实是多说无益之事:舍却影视文本与观众的交互理解,影视评论常沦为隔靴搔痒,是故,“只推荐,不评论”的态度为我所取,毕竟电影欣赏是需亲身领略的事情。然而,前几日看过德国影片《希望与反抗》,就其中的纳粹司法制度生出几句闲话,所言当属“六经注我”,暂且写到哪里算哪里罢。

影片梗概是21岁德国女青年Sophie Scholl等三人因印发反政府传单而被逮捕、审讯、审判、而最终处决的故事。影片一如德国人的性格般严谨沉闷,绝大部分的场景都是室内交谈——然而不同于韩剧温情脉脉的扯废话,亦不同于侯麦慵懒氛围下的友朋灵交,所有的交谈在审讯和审判的背景下都体现出双方革命信念的张力。何以为“双方的革命信念”?我们确实不能在今日“赢者王侯败者贼”的历史思维定势下将此事件视为“为真理献身”的“德国张志新”悲情记,因对立的双方都有其“坚定的革命立场”,一如荣耀的罗马战士屠戮归主的信众,一如“党国”初立之时革命党于清廷的反动:历史总是胜者书写的历史,是持续的新神阉割父神的运动。

所以,当审讯时秘密警察和审判时的首席法官义正词严的言辞背后,——他们绝非虚张声势,而在内心存有坚定的革命信念。正如纳粹的“党国”相对于普鲁士的“王国”不啻于“大革新”(中国近代史亦如是),而行为的真理性似乎就存留于这“信”中。在“信”中,一切被合法化和统一化了,在每个政教合一的世俗神圣政体中,“信”总被高调地提上桌面,然而,“坚信”与“盲从”无非“亲密的战友”,无助的群众仰望着自己的父神,千万的盲信者行进在弗洛姆所谓“逃避自由”的道路中,历史记忆千万支高举的手臂(手上当然也可拿本“红宝书”,这样就添加了“中国元素”),无需个人不合时宜的思考,父神业已为你安置一切,祂“伟大光荣正确”,是终极真理的道成肉身。其实,政教合一政体的官方意识形态享有和基督教相同的心理逻辑结构(纳粹德国“最具权威性的宣传电影”《意志的胜利》被称为“基督复临的故事”),据称国朝的政工干部退离休或无所事事(“被”字逻辑下的人群心理业已丧失“主动性”,只是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而没有自我认同的个体使命),其中一部分“信而归主”,读经唱诗,乐在其中,此情此景,绝非意外也!

极权主义在法庭程序中也体现出极权的色彩:超强的纠问式审判模式。而这种审判模式中,主审法官集控诉者或检方和审判者于一身,而且由于他本身就是控方,辩护人的位置便可有可无,控辩双方都沦为静默的法庭上的稻草人,等待被告人的只能是“公义的审判”。在庭审前,胸佩纳粹标志步入法庭的法官带领庭内所有人行纳粹礼,——在当时德国国家教会运动之时,法律界的举动绝非意外。而民主政体下的法庭审判当为“抗辩式”而非“纠问式”,双方交互论辩,法官居中审判。看来,“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情况可谓是全能国家(极权国家)的通病,此弊病绝非仅仅局限于曾经的“国企改制”中,司法改革同样如此。

片尾行刑场景展示刑具:断头台——发明于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高效杀戮工具,在科学至上时代机械物理学于法律界的杰出应用,因其一击致命无痛苦,而曾被颂之为“革命的人道主义”。不同于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所展示的绞刑对行刑者经验和技术的要求(绞刑因此被职业化,成为绞刑师的专利,成为不涉及行刑者心理的“技术活”),在刀具机械麻木的齿轮声中,被行刑者的头颅们将次第混入断头台前预置的铁桶中。

 

 

2010年3月27日·南通
 
http://tomleerui.fyfz.cn/art/597250.htm

 2 ) 《希望与反抗》哈哈引导人民



题记:
我希望哈哈贯穿你们的一生,无论他多么艰难。这是一位德国人给我们的忠告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img.verycd.com/posts/0509/post-248980-1127753177.jpg
战争是一块试金石
一些人苟延残喘,而另一些人为了人类正义的未来勇敢加入赴死者的队伍,这是不仅是勇气更是信仰。
理想主义的旗帜注定赴死者坚定的神情,当慕尼黑的苏菲在1943年的春天加入反抗纳粹的左翼团体时,她的眼中闪烁着信仰的光芒,这种纯粹让他们忘记了可能的危险,在大学散发传单的举动带着激进主义的冒险精神,可是,唤醒民众的人注定像盗火者一样悲壮,这部电影是根据德国二战期间著名的抵抗战士苏菲·绍尔生命中最后几天的人生故事改编的,影片描绘的是她和其兄长因为在大学里散发反纳粹的传单而被捕,影片绝大多数时间描绘的是苏菲在狱中和盖世太保的唇枪舌剑的场景,这是一部和灵魂与正义有关的电影,影片的场景局限在审讯室和牢房,对于叙事电影而言这样的选择是一种冒险,一切需要演员通过丰富的表情将内心世界呈现给观众,我们看到影片里苏菲从一种侥幸心理到最终独自承担罪名的过程是理想主义者一次升华的过程,苏菲的形象总是让我不由自主想到江姐和老许,这些为了人类不被奴役而前赴后继战斗的人们是我们应当铭记的,苏菲和盖世太保关于自由、正义以及良知的对话对于所有专制国家而言都有现实的意义
学生的革命热情总是带有明显的激进成分,在严酷的环境里,苏菲和汉斯兄妹选择了战斗,终于,一个撒传单的冒进举动终于让他们进了盖世太保的牢狱,他们也曾经恐惧可是信仰让他们坚定,在行刑前三位慷慨赴死的青年的拥抱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苏菲第一次踏进牢房时她抬头望了一眼铁窗外的蓝天,这样的镜头在她最后的人生旅程里一再重复表明了这些勇敢的人对于自由和净空的向往。
这部影片其实可以改编成话剧,苏菲的心路历程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共鸣,这部获得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的影片从电影本身而言似乎没有什么道理,但是,在其中我们可以看见人性题材在欧洲电影节的分量,德国民族的伟大也在于此,反思让人对于罪恶有所警醒,电影里苏菲和盖世太保的较量是心灵之中真相和虚伪的争斗!
我个人认为饰演审讯官莫尔的演员其实演得更好,作为国家机器下的一个官员自我在权力面前完全消失,他和苏菲关于精神病人送进毒气室的对话可以看作德国文化对于二战罪恶的认真反思,极端的理性导致人情的迷失,纳粹存在的社会基础发人深省。
无论你处在什么位置,完全麻木的人毕竟少数,苏菲知道承担后的命运是什么?她坚定地走进赴死者的行列,这样的选择在一个卑微的世界里无从讨论,而信仰从来都是神圣的。
没有人可以逼迫你进行良知的选择,生死的考验方显立场的珍贵,为了哈哈的未来那些英雄的人格是何等的高贵。
为了活着,许多人不再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犹如片中的莫尔的无言。
人的一生充满着这样的选择,我们无法责难那些贪生怕死的人,然而,我们应该鄙视那些为虎作伥的人。
在片中苏菲的父母双亲是值得尊敬的,在和女儿最后的相见时一个拥抱就是全部的话语,所有的今世都是暂别,在天堂上帝看得见。
我们注意到欧洲电影在音乐选用上的克制,这部影片在他们判罪后出现的钢琴声表达了苏菲的心情。作为一个战争的反面形象,德国当今电影人对于自己国家不堪回首的历史的反思更加具有人性的感悟力量,他们可以更加准确把握战争里普通德国人的情绪,像身在位置上莫尔的无奈、女监看守和神父,这些小角色对于他们兄妹的反应更有意思。
法庭的上,苏菲对法官弗雷斯勒预言的:“今天你吊死我们,明天,就轮到你掉脑袋了。”而他的兄长则轻蔑地对法官说你连战场都没有去过,没有资格谈论。
对于司法公正,他们去法庭的路上,苏菲望着法院楼顶上的手执天平正义女神可谓意味深长。当她告别父母转身的一刻泪流满面,而当她看到莫尔时立刻擦去眼泪,露出倘然的笑容,这个过程对于观众的心灵必定是震撼的。
这部欧洲文艺电影的意义在于他的历史责任心和反思的努力,一个没有反思精神的民族必定是精神的侏儒。
反思,当我们的手沾染了人子的热血;反思,当我们为了排除异己而将人置于死地!

【附录:影片资料】
《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 The Final Days)》2004德国
中文直译:苏菲·绍尔———最后的日子
导演:马克·罗斯曼Marc Rothemund
演员:朱丽娅·耶特斯Julia Jentsch、法比安·亨里奇Fabian Hinrichs、亚历山大·海德Alexander Held
片长:114分钟
奖项:2005年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5(德国反思影片)

2006年6月22日 星期四 下午23时45分 云间大雨后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3 ) 米拉、秋瑾和韩加德尔们

在审讯室里、在拘留所的临时关押处、在赴死前的牢房中,索菲曾多次透过窗户眺望天空,脸上露出一抹令人迷惘的笑容。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一部七十年代的阿尔巴尼亚老片:《宁死不屈》。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银幕上英雄不少,《宁死不屈》里和女游击队员高唱游击队员之歌奔赴刑场的女学生米拉,就是其中光彩照人的电影形象之一。片中有一个假枪毙情节,盖世太保故意把米拉带到阳台上,让她放眼自由的天空和美丽的城市,以激起她的好生恶死之心。那个表面上道貌岸然的敌人还用一段充满诗意的台词去诱惑米拉,原话忘了,这段台词的大意是:窗外阳光明媚,人们过着美好的生活,可是,姑娘你却在这里坐牢,最终你会死去!这段台词是邱岳峰配的,它成就了一位表面温文实则凶残的纳粹刽子手,也成就了一位为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女英雄。
时至今日,英雄和献身提的少了,不过面对类似的牺牲,我们多少还会有些动容:谁不知道活着是好的呢?为什么有些人为了自己认定的事业,为了自己理念中可能能拯救也可能拯救不了的某个群体可以做到殒身不恤?太史公有云鸿毛泰山,他们的死是轻于鸿毛还是重于泰山?吾知也有涯,这些问题恐怕还真不是很好回答就是了。
当今不轻言献身和英雄,好在人道主义这个东西还可以谈。这部片子里的索菲,大致也是为了它而死的。我看片儿有个习惯,就是比起正面角色我更喜欢注意反派。从严格意义上讲,真正同索菲针锋相对最多戏份的警察摩尔——他对索菲的审讯从一开始的铁面无情到第二天的铁板松动,直到最后去刑场送索菲最后一程——并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反派。他并没像许多片子里表现的那样对索菲残虐无情严刑拷打,而是冷淡但周到地礼貌待她,为她倒了手磨咖啡。当索菲对他说起犹太孩子被成批送到集中营,护士还骗他们是去天堂的时候,摩尔的嘴唇抽动了一下,感觉他的心也跟被拧了一把似的,却还是强迫自己说那是国家必要的举措。但谁都看得出他已经开始想方设法要拯救索菲,让她承认自己不过是被胁从才一时糊涂做出散发传单的愚蠢行为,借以躲避死刑。尽管摩尔的努力是无效的,甚至也不能说他就一定理解索菲的理念,但索菲还是在他看似冷酷的心肠中打开了一丝缺口。死刑执行前,摩尔去监狱里见了索菲。索菲对他说她的父母会理解她的做法,摩尔点了点头——不发一语,却胜似万语千言。
摩尔和索菲又让我想起另一对很有名的审讯者和阶下囚:李忠岳和秋瑾。李钟岳字申甫,清末山阴县令。他作为满清官吏,却一直都很欣赏秋瑾的才华。常用秋瑾“驰驱戎马中原梦,破碎山河故国羞”的诗句训教自己的儿子:“以一女子而能诗,胜汝辈多矣!”到秋瑾事发,“犹思竭力保护之。”秋瑾被捕后,李忠岳不忍心对秋瑾动刑,居然在公堂为秋瑾设座,两人就像主宾那样以平等的身份交谈,除了案情还交流文章书法。秋瑾更是用朱笔给李忠岳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这句令后人传颂的绝命诗。上官对李忠岳厚待秋瑾十分不满,勒令李将秋瑾“就地正法”。李悲愤进言“供证两无,安能杀人?”遭申斥,不得已而行刑。刑前李对秋瑾说:“余位卑言轻,愧无力成全,然死汝非我意,幸谅之也。”秋瑾死后,李更是力保秋瑾最后的尊严,不枭首,不剥衣,虽被革职,也并不后悔,只是“未能保全大局,是所憾耳”。卸任归家,李忠岳的精神也垮了,他经常独自一人“注视默诵”秋瑾遗墨“秋雨秋风愁煞人”,边诵边哭,甚至到了一天三五次、甚至七八次的地步。这份悲愁无法自解,李忠岳最终选择自缢以谢秋瑾。死时距秋瑾赴义之日不过百余日而已。李忠岳之殉秋瑾,“浙人追思之,及秋案昭雪后,乃为立祠西湖上,岁时祀之。”李的神位最终入祀秋瑾祠。秋、李两家也成为至交。
如果非要说摩尔同李忠岳都是志士,显然是不对劲的:他们不过是在当时的现存体制下选择捍卫体制本身的普通人。摩尔最终批捕了索菲,李忠岳选择审讯而非援救秋瑾,都证明了他们同对方并非站在同一个阵营里,更谈不上理解索菲和秋瑾的所作所为。但他们却也出于某种原因,对自己审讯的对象表现出了或多或少的善意,我愿意将它们归结为“人道主义精神”,又或者借索菲之口将其归为“良知”一类。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却明白如何做是错的——或至少是隐约觉得“这么做或许不对”,这也就有了摩尔为索菲送行,李忠岳为秋瑾自杀的两幕。
秋瑾殉难,我们或许只会扼腕,而不会怎么后怕,因为秋瑾之死是完全没有法律程序的合法可言的,你可以说清廷昏腐,但也只是如此罢了,能怎么样?但索菲之死可就吓人了,她所经受的审判程序几乎完全(非全部)是合法的,没有严刑拷打,鲜少精神虐待,该有的法律程序都有,但法律本身的内容却是恶的——你们看,有时候合法比非法更善于杀人。这是两种不同的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哪种都有残酷的地方……但索菲和秋瑾们却仍旧敢于在这间铁屋子里用生命发出呐喊,我想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由于摩尔和李忠岳们的存在吧——如果在制度的维护者身上,你都能看到策反成功的希望,那就更没什么理由去怀疑自己的信仰和选择了。《希望与反抗》影片结尾处,女狱吏出于同情,明知违反规定,还是给了索菲一根烟的时间让她和同志见面……索菲的眼眸中溢出的除去笑意,还有希望。

说起狱吏,我就又想起十几年前读过的一本书。书名和主要情节印象不深了,但对里面一位狱吏的名字——韩加德尔——倒是印象深刻。原因很简单,作为一名狱吏反动派,他简直太不称职了,居然为监狱里关押的革命者们提供良好的饭食、住宿条件甚至图书,还带领他们制作植物标本……总之在韩加德尔的管理下,监狱实在不像监狱,折磨和惩罚也实在不像是折磨和惩罚,但这个形象却让人愿意相信它是真实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做不了索菲和秋瑾能做出的壮举,但在最大限度秉持个人良知的范围内,并不妨碍我们做一位警察摩尔,或是一位没有自杀的李忠岳、一位活在现实中的韩加德尔。我们可以说,英雄用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今天享受的和平;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说,是那些心存良知的普通人、那些韩加德尔们,保护了英雄心中的希望呢?

索菲的希望,或许其中有一部分就来源于他们。
于是,索菲的反抗,才是那样无悔而毅然。

 4 ) 等待比时间更漫长

苏菲索尔,(或者**尔)是这样一种人。
爱听古典乐,比如舒柏特。也爱爵士,因为她还很年轻。
对咖啡豆的品质很敏感。
长得和明星一样好看。
才华横溢、无所畏惧。
我在很久以前就已深深倾慕苏菲索尔了。以至今天在碟片店里看到她的名字时,忍不住怦然心动。
片中索尔的发型、容貌,都符合中国式审美传统,是英雄人物的典范。
她稳重、早熟(才21岁)得令人惊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撑着她一句接一句为了高远理想而编造的谎言。索尔无疑是语言的天才,她坚决冷静的态度竟然令对方失控。即使到了被戳穿的那一刻,她也只淡淡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不错,我为此感到骄傲。
索尔唯一的发泄,是在死囚禁闭间。她发出一声短暂的低吼,令人崩溃。
苏菲索尔立刻恢复了勇气。女监守悄悄放她与哥哥及战友见面。三人轮流抽着一支香烟。
她第一个被带出去,临了,她使劲别转过头,对剩下两人粲然一笑,说,太阳还很灿烂。
走过空气清新的小广场,她被带入一个密闭空间。我猜想是电刑,或者枪决,或者绞刑……然而都不是。
她看到的是一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断头台。受过良好教育、品位高雅的苏菲索尔,她在那一刻是什么心情?她是不是也和我一样,先前对于死亡有过无数种浪漫的想象?
她的恐惧真正开始。
她没有像刘胡兰一样,喊着口号光荣就义。此时,只有黑场。
她是闭上了眼睛,在等待最后时刻的来临么?
一个德国人喊了句奇怪的话之后,你会听到巨大的响声。
索尔到最后也没有战栗。她听到了自己的头颅撞击地面的声音。
那是从影片开头,她与同学一起哼唱着流行歌曲时便开始的等待——这原本在她计划之中,不过现实终究充满着不完美的意外。

 5 ) 看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有种去IMDB上给满分的冲动

可惜后半段让我很失望很失望
歇斯底里的法庭,实在是太单薄太模式化太让人脱力了

相比之下,索菲对警探的几段则有趣得多
面对有缺陷的制度和政治体系
维护它还是反对它
享受带来的辉煌抑或是诅咒其将要带来的毁灭
几段犀利的对白
让人想到了愤青VS五毛,乌有之乡VS袁腾飞
辩证的看,没有人全对,没有人全错
只要你固执一端就必然错

 6 ) 放弃生命 信仰继续

终于挤出时间观摩了这部影片,没想到情节相当简单,苏菲作为德国评选出最伟大的十人中最年轻的一员,年仅21岁就由于参与白玫瑰行动,在慕尼黑校园散发白玫瑰传单而被捕,经过人民法院的审判最终被处死。
 影片拍的非常的简洁干练,如浴春风的背景音乐与审判官的咄咄逼人交错出现,展示了苏菲内心对于信念不懈的追求以及作为一个年轻少女生命的美好,在最后的审判期间,这两者成为了矛盾体,只能舍弃其中的一样,伟大的苏菲选择了坚持信念,放弃生命。就像她说的,她如释重负,因为我用生命保全了信仰,可以让信仰继续下去。
 从片中可以看出,即使对于反党叛国的嫌疑犯,纳粹党还是表现出了极度的文明,没有严刑拷打,没有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而是收集证据,公开审判。就我们所知道的礼仪之邦中国的历史中,也是不多见的。
 德国尽管有一段血腥的二战历史,曾经那么疯狂的纳粹党,怀有那么遥不可及的梦想,但是不可否认,他们确实是个优秀的民族。即使战败后,如今德国人民热爱和平,敢于承认历史的错误,歌颂苏菲这样牺牲生命的白玫瑰成员,这绝对不是任何国家和民族都能做到的。
 德国人民的觉醒是需要惨痛代价的,这个不仅是德国,任何国家不都是如此吗?

 短评

CCTV-6 初3

7分钟前
  • 兮称
  • 还行

主要以对话展开情节,这种形式多少为本片增添了些思辨风格,不过中后期开始对话场面稍显失控,角色情绪显得做作,一种刻意的悲情。

12分钟前
  • 时间
  • 推荐

我们不就是电影中描述的民众么?

13分钟前
  • superbios
  • 推荐

小时候看的革命片可谓于此片异曲同工,不管出于什么样的政见,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始终值得歌颂的。想想今日的20余岁的年轻人,还有几个能够记得自己有过理想?

15分钟前
  • 流浪的精灵
  • 力荐

姐弟俩在审讯时的斗争,让人们难忘.

18分钟前
  • 傲慢与偏见
  • 力荐

感谢国家,感谢互联网。

20分钟前
  • uka
  • 推荐

36

25分钟前
  • 慢点儿
  • 还行

冷静、执着、坚定的索菲~对白很精彩

28分钟前
  • ningbokai
  • 力荐

3.5

30分钟前
  • 有猫阿宅
  • 还行

若是乌有之乡的网友们看看这部片子,一定会发现纳粹法官的调调跟他们是如此相像......

33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推荐

有一天你们会站在这个位置等待审判的。“今天你把我们吊死,明天就是你自己”。这冗长的电影里,那义正词严的以人民为名义的人,最终被人民抛弃。推荐给乌有之乡的人看。

34分钟前
  • 小刀周远
  • 推荐

女主角很成功,真实,嘴角始终带笑的贞德,柔弱坚强。全片将力道集中于被捕解运审讯判决,冷酷色调恰恰衬托出主角的气质,是本片最值得称道之处,处理信仰亦到位。缺点和失败也很明显,最后诀别忍不住用类似轻音乐的钢琴注水,大大降低强度,再现盖世太保(彼拉多)同情面貌嫌多余。四星减

39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仰视文明 也有牺牲

43分钟前
  • 还行

让人敬佩的勇气 高潮:与检训官的辩论 结局虽早意料到 但无法抗拒强大的感染力 建军日当天播放此片确算隐喻 独裁与屠杀不只是收录在外语词典中 今日横行跋扈的猪狗们注定逃不过明日人民真正的公审 公道自在人心

48分钟前
  • Bill
  • 推荐

争辩的过程依然主观,或者这就是事实

49分钟前
  • 空羽
  • 还行

有慕尼黑大学场景

53分钟前
  • 啊!有网真好!
  • 还行

索菲的镇定让我敬佩又害怕,但我感动于她执意要去厕所哭泣发泄,这才是真正的一个人。

54分钟前
  • 蒋瞰
  • 推荐

每一个世代的勇气都重新决定我们的文明

55分钟前
  • ぬぬ ®
  • 推荐

追求的阵痛是十级的疼痛,但每一个母亲都知道,诞生的将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造物。大学生的天真到现在仍然是一种痼疾,它赋予了我们理想主义和热血,却教不会我们到哪里寻找自己的出路。没有成为牺牲者的,必将抱着那种自以为神圣的信念走下去,然而事实是,只有遇见了死亡,才会懂得经过反思的坚定。

60分钟前
  • 思.s。ி
  • 力荐

那个时期的纳粹法律与秩序,的确值得研究

1小时前
  • 发条饺子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