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欲痴狂

剧情片加拿大2002

主演:Peter,Wingfield,Jessica,Greco,James,Berlingieri

导演:Lyne,Charlebois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欲痴狂 剧照 NO.1爱欲痴狂 剧照 NO.2爱欲痴狂 剧照 NO.3爱欲痴狂 剧照 NO.4爱欲痴狂 剧照 NO.5爱欲痴狂 剧照 NO.6爱欲痴狂 剧照 NO.13爱欲痴狂 剧照 NO.14爱欲痴狂 剧照 NO.15爱欲痴狂 剧照 NO.16爱欲痴狂 剧照 NO.17爱欲痴狂 剧照 NO.18爱欲痴狂 剧照 NO.19爱欲痴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31 20:39

详细剧情

她”是一位优越的贵姐,满心闲情逸致。偶然一天爱上一个不该爱的下层男人,“她”不知道,“她”就此步入了一条灾难之路,起先“她”是悄悄开放,而后不可收拾的怒放,而后激情万丈,抛家舍业的投身到爱情的洪流之中,简直像亡命之徒。任何种类的爱情都是有伤害性的。“她”怀揣爱情就是身怀绝症一样,一步步地将“她”自己逼上了绝境。这时,爱情呈现出惨烈之象,“她”只有疯掉才能重获新生。最后“她”和我们才知道,“她”爱上的是一个精神病人,“她”疯掉才能解脱自己与爱情,“她”进了精神病院,彻底平静,“她”的脸呈现出铅华洗尽的景象。再最后,“她”跳楼身亡,死前说了一句话:我离开了我的爱。影片的女演员就像细菌一样潜伏在影片的女主人公身上,香消玉陨。

 长篇影评

 1 ) 俗套的情节,真实的演绎

  下雨的武汉,适合阴沉的电影.
  故事中3个男人,分别象征着现代生活中的3种男人:只想到挣钱养家,不关心自己妻子孩子的男人;有激情,有魅力,但是没有money的男人;得体,但是死板的所谓的gentleman.
  女人为什么选择背叛?寂寞.仅此一个字便可以解释全部.爱是寂寞撒的谎,经典到不能再经典.
  到底怎样的男人才能满足女人,不得而知.

 2 ) 疯狂和毁灭

电影的内容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 精神病医生的妻子爱上了一个病人, 最后落得家破人亡. (电影题目也可以改成: 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不得不说的故事)
Max Raphael携妻带子到伦敦附近一家精神病院任副院长, 院长Jack一年后要退休, Max是院长职位候选人之一, 前途看起来很光明. 可是太太Stella与其他的医生太太们格格不入, 无法融入精神病院医护人员的社交圈子, 终日无所事事. 他们的儿子Charles倒是和一个修复后院玻璃房的接近康复的病人Edgar Stark交上了朋友. 渐渐的, Stella开始被Edgar吸引, 终于有一天Stella再也无法克制, 前往玻璃房寻找Edgar, 从此开始一段疯狂偏执的爱情. 两人的举动引起了Edgar的主治医生Peter Cleave的注意. Peter是该院任职时间最久的医生, Max认为他在觊觎院长的位子. Peter告诉Stella为什么Edgar会入院: Edgar认为妻子不忠, 不仅残酷地杀害她, 还毁坏她的遗体.

通常Stella和Edgar总是在后院的玻璃房幽会. 一天Edgar进入了Stella的卧室, 临走时偷了钱和Max的衣服, 并躲在Max的母亲的汽车后备箱里逃离了精神病院. 不久他通过以前的助理联系到Stella, Stella开始以到伦敦购物为借口私会Edgar. 随着时间的推移, Edgar的占有欲越来越强, 他说无法与Max分享Stella; Max对Stella的行踪也有所怀疑, 一次夫妻争吵之后, Stella终于决定离开家投奔Edgar爱的怀抱.
和Edgar在一起的日子是疯狂有激情的, 他是画家雕塑家, 她是天然的模特; 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Stella发现Edgar居然派助理跟踪她, 从此Edgar多疑嫉妒暴力的本性逐渐显现, 圣诞节后助理被他打走, 临走前助理告诉Stella, 他见过Edgar前妻的尸体. 此后Edgar越来越多疑, 怀疑Stella的忠诚, 当他发现她和助理还有来往的时候, 他动手痛殴了她. 这时候一直寻找Stella的警方发现并带走了她. 她又回到了Max的身边. 此时的Max已经不是春风得意的那个Max, 精神病院院长的继任者Peter Cleave解雇了他, 他现在在北威尔士工作.
回家后的Stella看起来身心逐渐恢复, 她发誓不再离开儿子. 慢慢的Max重新接受了她, 母子关系也很有改善. 好景不长, Edgar多方打听找到了Raphael一家现在的住址, 约Stella出来见面. 鬼使神差的Stella居然答应了. 两人在荒原上一处住宅的废墟上见面, Edgar被跟踪他的警察带走, 受到打击的Stella心神恍惚, 居然眼睁睁的看着儿子在自己眼前溺水而视若无睹. 丧子之后的Stella精神更加成问题, 她又回到了精神病院, 不过这次是作为Cleave医生的病人.
几个月后出人意料的, Cleave医生向痊愈的Stella求婚; Raphael太太成了Cleave太太. Edgar为了能在精神病院舞会上同Stella跳舞也积极配合治疗.
舞会这天终于到来, Stella穿着和一年前相同的礼服, 坐立不安地等待Edgar如一年前那样出现. 她的神色依然没有逃脱Cleave的视线. Cleave行使了他作为院长和主治医生的权利, 从参加舞会的行列中叫住Edgar. 舞会上Stella仿佛看到Edgar正向自己走来, 定睛再看却是丈夫Cleave. 而Edgar在病房中痛苦地蜷成一团.
舞会结束了, Stella没有和其他人一起离去, 她扔掉手上的结婚戒指, 一个人攀到精神病院的屋顶, 然后径直落了下去.
Stella临死前对她的丈夫说的话是: Leave me alone.
尾声: Max前往墓地看望儿子Charles, 他从给Charles的花束中抽出一枝, 放在旁边的新坟上.


典型的英国电影, 画面全是冷色调, 冷峻不苟言笑的古堡一样的精神病院, 衣冠楚楚的绅士, 威尔士的荒原(印象中这是苏格兰的专利啊)上破败的建筑, 似乎能听到呼啸的风声. 也许正是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迸发出的激情才更强烈.

Ian McKellen饰演Dr. Peter Cleave, 他充当旁观者和叙述者的角色, 从他的眼里看Stella和Edgar的故事. 老爷子在剧中始终衣着笔挺, 态度无懈可击, 永远镇定自若, 能控制局势的样子. 可是最后他妻子自杀不知道他预料到没有. 我十分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娶Stella, 虽然从影片一开始他的确对她有兴趣, 但似乎不到要娶她的份上呀. 决定有空找书(http://www.amazon.com/exec/obidos/tg/detail/-/0679781382/qid=1124597486/sr=8-1/ref=pd_bbs_1/103-2931219-9111836?v=glance&s=books&n=507846)来看看, Amazon对这书居然有79条review, 不容易.
Asylum里面的暴力镜头还好, 只有几个, 简洁有力, 已经够后排的老美惊呼; 性爱场面可是不少, 难怪是R级.
真没想到扮演Edgar的Marton Csokas居然是LotR里面的Celeborn! 这两个角色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演Raphael夫妇儿子Charles的演员是演小蝙蝠侠的那个孩子. 还有Max长得像长大了的Goyle.

 3 ) 《爱欲痴狂》:现代伦理视角下的道德挣扎

     在《爱欲痴狂》之前,对于大卫·马肯兹(David MacKenzie)的印象,我将其放在《完美世界》这样的作品上。《完美世界》里,女演员伊娃·格林(Eva Green)的表演在导演的启发下,清新又老辣,悲情却温暖。整个电影基调亦如此。然而,《爱欲痴狂》却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大卫·马肯兹的这种基调。
    《爱欲痴狂》原名为“Asylum”,译名虽过于弄巧猎奇而失于雅,但已让人感受到情欲与禁忌的冲撞。《爱欲痴狂》是一张无形的网,扼着观影者的喉咙,逼着人们去体会那些令人不解,甚至是不悦的畸形情感。《爱欲痴狂》是导演第二部作品,竟早于《完美世界》近6年。一个才华横溢的导演恣意地完成了自我表达之后,沉淀后的镜头也更为收敛、细腻和浑厚。
      若要给《爱欲痴狂》贴上一个观影标签,不是“让人喜欢”,也非简单的“发人深省”。影片开头,女主角和男主角第一次相遇在精神病院时,对视的一刹那就决定了这是一部引发非议的伦理片。伦理片是带有“原罪”的,它注定将美好撕碎,充斥着多元理解和评价。在其中,有人看到爱情、罪恶以及病态;也有人看到恐惧、嫌恶和无奈;有人感受到悲剧、可怜和绝症;甚至有人嗅出阴谋、卑鄙和恶心;当然也会有同情、不平及愤怒……
      一个有前途的精神病医生的太太看上了丈夫医院的病人。这个病人不同于内敛到无趣的丈夫,他是天才也是疯子,是一个包含激情和才华的雕塑家。他因为发现妻子不忠而残忍地杀害了妻子,于是被诊断出患有严重暴力倾向的精神分裂病症。这位太太没有从丈夫那得到爱,那种她深深渴望的直达心灵的爱,纯粹的爱。于是,她从这个与孩子亲昵嬉戏的雕塑家眼中看到了亮光,看到了她未曾有过的春意。于是太太无法抑制住自己对雕塑家的情感,忍不住在雕塑家劳作的花园里偷情。终于,东窗事发,得到爱情滋润的太太决定抛弃家庭,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终日饮酒、做爱、画画、雕塑。导演为了展示男主角性格,特意突出其暴力倾向,刻画出一个近乎偏执的疯子。当雕塑家发现太太的手被另外一个男人握住时,他毫无顾忌地一把拽过她,粗暴地将她打倒在地。太太倒在地上瑟瑟发抖,呢喃着,“你要打我对吧?”这不免令人怀疑,影片让一个不甘寂寞的风流太太终究没能躲过命运的制裁。卫道意味浓重且生硬。
      幸好导演并没有这么打算。太太在私奔之前,就已经听闻雕塑家是如何残忍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她仍旧毅然地选择自己的爱情。私奔后,太太一直背负着罪恶与内疚。她是柔弱的,她对雕塑家的爱看上去也无比脆弱,仿佛轻轻触碰就会消散殆尽。可是在雕塑家终于将拳头对准自己时,柔弱的太太并没有逃走。即便如此,太太眼中的光亮未曾消失。道德、愧疚甚至是死亡都不能浇熄这道光亮。矛盾、挣扎也敌不过爱欲痴狂。后来,被警察带回家的太太,把心和灵魂丢了,精神恍惚地看着儿子溺死而纹丝未动。最终她“疯”了,带着罪恶和内疚住进了雕塑家的医院。她以为等待她的是有雕塑家的日子,执拗地选择爱情,背负着罪恶和内疚,期许着苦涩与甜蜜。当太太得知自己不可能再见到雕塑家时,她爬上了钟楼,跳了下去。单薄的背影却迈着倔强的步伐,每步虽走得沉重不堪,却又无比坚定。死前的最后一句言语是,“我离开了我的爱”。画面定格在太太的脸上,所有的痛苦与爱欲的挣扎也化为平静。
       什么样的爱情是道德的?可以用道德来形容爱情么?抛弃家庭的女人是不道德的,但是追求爱情似乎却也无关道德。人是否应该追求自己性情所欲?怎样做才是道德?面对这么主观的判断,导演用儿子的死已经对她进行了道德上的谴责。自由主义的伦理指出,背离自己身体性情的欲望,将自己关押在家庭中是对自己的不道德。对于家庭负责是现世中的道德,即大多数人抽象出来的道德,即社会的世俗规范。每个作为个体的人都活在其下。那么,人应当忠于自己还是忠于社会?于是,在不伤害他人的情况下,这应当只是一个自由选择而已,无论何种结果都不能断定为不道德。
      又该如何界定伤害?若太太选择违背内心,则是对自身个体的伤害。反智是对家庭的伤害。然而,即使负罪内疚,太太依然选择遵循自己的欲望。两害相权只能忍痛取其轻者,太太将减少自身伤害视为“两害”中更重的一方。但是这个选择分崩了家庭,害死了孩子,这一看似绝对是更恶的选择,也成为道德谴责的强有力的理由,从而使得这一伦理问题充满争议性。正是这种有争议的挣扎与煎熬才彻底地回到了人本身。我们被拖曳至太太的位置,我们也不再是简单的十字路口上的赫拉克勒斯。
       现代启蒙后的伦理学对这部影片给出了清楚的解释——源于自身性情的自然权利是道德主宰,媚俗的道德主义处在了下风。可真正的生活绝非如此规规矩矩。撕扯到现实痛楚才能感到真实。人是多么复杂矛盾的生物,在面对困境时,并不是运用一些形而上的理论就可以迎刃而解,轻松应对。这是多么无助的撕扯。作为看故事的观影人们皆能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撕扯:我也想挣扎、嘶吼、逃脱。于是导演成功了,成功地将自己的无助传达给观众。不要试图寄期望于导演给出答案,他只是想让你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而已。

 4 ) 每个人都是病人

除了孩子。

在社会这个交织的网中,你是受害者,也是施害者,即使用尽阴谋的人,又得到什么?

这个网,谁都想逃脱,但谁都逃脱不了,于是挣扎,欲堕落,欲快乐。

你爱他吗?爱他就给他自由,自由和捆绑只一步之遥。

 5 ) 旧评

  1.从她的卧室门前往楼下看 是一束过于凄冷且娇艳的白色花朵在苍白的阳光里绽放``````
  
  
  2.你觉得什么是爱? 她如是说:我现在觉得它不是真实的,是种沉迷!
  
  
  3.收容所里永远有两个转角```正如她总是在黑暗的那个转角门前徘徊```直至沉沦```
  
  4.她决定跳下去的时候如此决然```甚至在落下去之后也不觉得痛苦```因为那根本早已只剩下了躯壳````
  
  5.再次相见她说的话是:天知道我有多爱你!
  
  6.当房间的电话铃声响起的那刻,不难想象她的灵魂已更深的陷入其中无法自拔!直至因放空一切而间接杀掉了孩子!此刻她除了只剩下躯壳,灵魂已完全被俘虏了吧!
  ``````然而她的灵魂的归宿到底在哪里?在他那里吗?这趟爱的列车开往的是彼此的心吗?还是只不过希望彼此可以得到慰藉的灵魂因之安详?
  这趟爱`沉沦```但没有深渊```于是`横无际涯```
  
  真正在一起了又能如何?或许他还是会杀了她吧!
  
  这也许就叫:爱````比死更冷

 6 ) 激情的抗争

不知为何这部电影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我觉得这部电影表演细腻、寓意深刻。它是控诉社会对激情的持久而系统化的压抑,无论这种激情是艺术家那难以驾驭的危险的激情,还是女主角那温和而坚定的激情。
电影中的“正常”男人们关心自己的事业,迷恋于对病人的控制和对秩序的强行实施。丈夫这一角色倒是发生了变化,当因为失去妻儿的痛苦唤醒了他身上情感的力量之后,他慢慢地复苏了,变得人性化了。
艺术家和女主角如果真能长期在一起是否幸福不得而知,很可能会有许多争吵和痛苦,这从中间一段就可以看出,但至少,他们还有感觉。女主角之前的生活则完全是一潭死水。丈夫只是要他做个规规矩矩、为自己事业做点缀的小妇人。她没有独立的地位,丈夫和婆婆认为她唯一该做的就是behave。显然,在他们眼中,她并不具有独立人格,而是像小孩一般应该听大人的话。这正是整个社会里理性对激情的蛮横态度,后者被建构为一种危险品、一种不合时宜的冲动、心灵中低下的不成熟的部分,必须受到理性的管制。
结局虽则凄哀,但十分有力,简直是打了男医生所代表的社会控制力量一个大嘴巴。男医生企图占有女主角,不仅仅是作为病人占有和控制,而且是作为妻子占有和控制,占有和控制的不仅仅是身体,还要延伸到其情感。他直言不讳地说:你对我的需要会转化为爱情。现在,你最需要的人是我,假以时日你就会爱上我。多么一厢情愿而又盛气凌人啊。可惜,女主角最需要的不是你,也不是继续做男权社会下温驯的小绵羊(医院里那群叽叽喳喳的妇人正是小绵羊们的代表)。当心中的希望破灭——以为Edgar不愿意再见她,她显然宁愿死也不愿意成为男医生的玩具,以满足他变态的占有欲。而且,她死得那样决绝,不带一丝犹豫,一丝恐惧。最后一句话,她冷冷地对跑过来的男医生说:Leave me alone.这句台词设计得极为精妙而有力。受压迫者最后的尊严在于宁死不屈。
这部片子对比美国90年代初的女权影片《末路狂花》或许会很有趣,结局也惊人地像,都是自杀以保持尊严。对比于不自由地活,宁愿自由地死。

 短评

把爱欲之于女人的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也给予她已婚的身份和悲凉的下场,意识形态上说不清是批判婚外恋抑或道貌岸然,纯虐心的,哀婉,望而却步。

7分钟前
  • 没有就是没有
  • 还行

娜塔莎·理查德森奉献了绝佳的表演

9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看海报以为看过DVD影碟,其实打开剧情知道看过的可能只是碟封的印象,片名太通俗易懂了,所以在电影里首先要找情色的内容,其实这部电影更多是从人物心理从精神疾病解析人物性格变化的电影,也是 主演: 娜塔莎·理查德森 难得的高分被忽略的电影,也是自己第一次从网上找来3个以上大小不一的版本欲先睹为快,当然好电影还需要有好的字幕给力,因为在英语对白和话里有话的故事里很多字幕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看罢这部电影,更加需要把 娜塔莎·理查德森 《伯爵夫人》重新再看一遍了。当然我感觉她的这部电影是最好的也是最出色的表演,只是可惜她几年后的意外去世,应该也是天妒红颜吧,她真的很漂亮和有着一副独特的声音,话虽然不多,但是听起来非常坚定和性感。下载了一版近10G左右的21:9满屏画面的版本,不知道该片有木有蓝光版本海报也少

10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在这么一个题材里,激情和悲剧本该是一体两面的。然而,这个故事悲剧有余,激情却是远远不具备说服力的了。

1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只是欲望,不是爱情

20分钟前
  • 大米
  • 还行

这名字翻的太俗……剧情类似安娜卡列尼娜,只是情人不是同阶层的人,而是个身份低微的精神病人,两人完全是自由恋爱,甘道夫医生只是想捞个外快并没有操纵他们啊。强烈的欲望,如火的真爱,这般危险浓烈的爱最终只能烧光一切。

21分钟前
  • 古始渐中上更全
  • 力荐

爱和性应是一体,它们联系着真正刻骨铭心的爱情。情欲让人如此疯狂而淫乱,但情欲永远只是衬托。爱情是任何意想不到的角落都会开放甚至结果的花。爱到深处的人是最怕突然绝望的,每一分每一秒,把余生都算上。最后理性和准则能代表什么呢?爱情真是世上最离奇的自然现象。

23分钟前
  • 分裂乔
  • 力荐

1.5倍速飘过,被导演后期作品忽悠后看了这部,估计导演当初跟女主一样疯才接的地摊剧本。2022·7·5 7.0/725 短评156条 %50/43/7 【IMDb6.1/5200 北美票房37.54万美元,全球票房278.8万美元】

25分钟前
  • 安心
  • 很差

Just for Natasha Richardson!

26分钟前
  • atmosphere
  • 推荐

绝对的沉沦

28分钟前
  • Silo Yo
  • 较差

英式压抑,算是情色片里面的颇具探讨意义的女性题材。关键词:情欲,精神,解脱。

29分钟前
  • 资深走神鱼之宝
  • 推荐

性就是爱,为性疯狂

33分钟前
  • 圆石
  • 还行

反抗无用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喜欢结局女主决绝的跳楼

42分钟前
  • 石榴姐
  • 推荐

悼念Natasha——从《天生一对》起就一直都很爱她的作品。这部片子找很久。看到结局很痛苦,为他,为她……世间最遗憾的事,是永远不知对方思念的痛;而那些曾经无人知晓的故事,恰恰也是彼此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吧。

44分钟前
  • 逅逅
  • 力荐

在医生的外衣下,Peter是个阴郁的“病人”,他一手导演了这出“爱”的戏码,平白牺牲了别人的幸福和性命后,最终亦孤独地老去。

46分钟前
  • FEI
  • 推荐

爱应得以伸张

48分钟前
  • 妈渴-瞪啃
  • 还行

喜欢她的最后一跳

49分钟前
  • 棣棠
  • 力荐

极端的爱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各自,我们没有选择,只能怪遇见了错误的人。也许每一个人在爱里都是不同程度的精神病人。

50分钟前
  • Morgan
  • 还行

好像是福科说过,是精神病院制造了精神病患者。影片中最坏的人,不是男女主人公,而是精神病院院长!

51分钟前
  • dami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