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号

喜剧片台湾2008

主演:范逸臣,田中千绘,中孝介,林宗仁,马念先,民雄,安乙荞,林晓培,马如龙,梁文音,应蔚民,张心妍,李佩甄,沛小岚,丹耐夫正若,郭逸轩,李浤嘉,黄西田,张魁,赵舜,郑志伟,魏隽展,杨淳翔,杨淳言,杨淳至,吴朋奉,祝福,张琼雯,陈慕义,常陆师父,姚思微,黄兴全,卢怡榕,连馨,刘雨柔,林宜均,杨欣佩,王婷仪,谭淑婷,陈妍汝,叶雅馨,朱丁顺,林聪辉,曾吾吉,林宏道,陈源平,许胜雄,詹佑颋,王荣良,陈顗亘,魏庭芳,李瑞珠,许仁豪,姚怡安,何季珊,林明远,曾柏允,陈致臻,吴秋莲,何冠谊,高坤成,北村丰晴,关根直树,高嶋

导演:魏德圣

播放地址

 剧照

海角七号 剧照 NO.1海角七号 剧照 NO.2海角七号 剧照 NO.3海角七号 剧照 NO.4海角七号 剧照 NO.5海角七号 剧照 NO.6海角七号 剧照 NO.13海角七号 剧照 NO.14海角七号 剧照 NO.15海角七号 剧照 NO.16海角七号 剧照 NO.17海角七号 剧照 NO.18海角七号 剧照 NO.19海角七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4

详细剧情

  依傍大海的美丽小镇恒春上,音乐梦想在台北遭受打击的年轻人阿嘉(范逸臣)冷眼旁观着一切。虽在民代主席后父的帮忙下成了代班邮差,信件和邮包却被他乱堆在房间,而对一个寄自日本的无法送至的邮包,他也没按老邮差茂伯(林宗仁)的吩咐将之退回,而是私自拆阅查看:里面除一张泛黄的少女照片,是几封写于60年前的信件。其时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在台日籍教师(中孝介)随日军撤退时遗弃了相约私奔的女友,归日途中,他将爱意和悔意化为文字,但信件直到去世才被其女儿代为寄出。  在台湾留学、工作的日本女孩友子(田中千绘)有心成为模特,却被认为形象过时只能做负责日本超级“疗伤歌手”中孝介(中孝介)在恒春的演出事宜的公关。按惯例,中孝介演出之前会有乐团暖场,友子原本联络了日本某乐团,但民代坚持用本地乐团,友子无奈与包括阿嘉在内的几个年龄、工作、个性都有较大差异的当地音乐爱好者——因意外事件失掉幸福生活的交警(民雄)、暗恋老板娘的小店伙计水蛙(夹子小应)、早熟的小女生大大(麦子)等——成了工作搭档。由于阿嘉之外的几人全无舞台表演经验,临时组建的乐团时有矛盾发生,友子常被气得火冒三丈,最有经验的阿嘉气她最甚。  屡有调整的乐团成员——茂伯、兜售客家小米酒的马拉桑(马念先)先后取代贝斯手加入乐团,一直不顺的排练,中孝介来台的日子越来越近,对阿嘉彻底失望的友子决定放弃在台的工作回日本,但两人已在摩擦中生出感情。不久友子在阿嘉房间看到那些60年前的信件,完全被美丽的爱情故事打动,叮嘱阿嘉一定要将信件送至当事人手中。双方虽没开口表白,但爱情的力量无疑是巨大的,阿嘉因为友子重新拥有了追求音乐梦想的勇气。中孝介演出即将开始之时,信件主人的地址被找到,阿嘉也被友子告知她已接到日本唱片公司的工作邀约。

 长篇影评

 1 ) 让别人去故事吧,我只想简单若白纸


这是又一篇与电影无关的评论。这里将要说到的是故事。我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天晚上,我收到一条手机短息。完全陌生的号码,屏幕上出现离奇的字:

“老公你知道我昨天为什么没打你嘴吗?因为打在你脸上疼在我心里,你明白吗?我是永远爱你的!你吃饭了吗!那老娘们又打电话了吗?”

毫无疑问,这是一条走错路的短信。我反复看着这条短信,觉得这真是有意思。这里面有故事。故事的背后还有更多故事。这么一条不算长的短信,却完全可以衍变成一部小说。这需要理解能力、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当然,更需要吃饱撑了后的闲情。

我就是典型的易吃撑型,所以我对这条短信展开了无尽的遐想。大概人都有偷窥的天性,喜欢觊觎别人的故事。发错的短信、寄错的信、错拍的照片、错录的视频,都可能成为偷窥的窗口。而电影,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窗口。电影就是一种别人的故事。而有一些电影,比如《放大》,比如《海角7号》,就是别人故事里的别人的故事。

看别人的故事一般有两种目的。一个是从别人的故事里找自己的影子,一个是拽着别人这根绳子从自己的故事中跳离。这两种情况对于我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儿,后者可能更多。别人的故事能够成为一种麻药,让你忘记自己的故事,或者短暂性失明。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希望,自己能发生很多故事,后来年纪大了,就渐渐明白,故事还是发生在别人身上好。

我现在特别怕别人说:你是个有故事的人。这简直就是一条凶猛的诅咒。有一种说法是:没有故事的人是幸福的。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正确。我的理解是,那些能在心里积淀下来的,形成故事的记忆,总是黯然神伤。就像眼泪的连绵总比笑容的绽放更长久,快乐是轻逸的,便容易飘走,而悲伤是沉甸甸的,是向下的。因为沉重,所以积淀。

所以没有故事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大的动荡,没有起起落落,没有脚下的石头和头破血流。像偏安的南晋,顶难过的时候也不至撕心裂肺,顶快乐的时候不会肆意疯狂。平平淡淡,却塞满小乐趣和小幸福。虽然少了谈资,却也少了泪水,少了累累的伤口和坏天气时候的复发。所以有时候祝福一个人生活多姿多彩,倒不如祝福她淡如止水。

遗憾的是,幸福的人总是比较少。好像每一个人都有故事。而且,很多故事往往都无法说出,或者成为许多年后的一声叹息。我时常想,有多少故事会悄然地发生又悄然地消逝,埋葬在《花样年华》里的树洞里,埋葬在深不可测的人心里?人心浩渺,这大概是穷尽地球上所有的电脑都无法计算出的谜。如果未来真有乌托邦的存在,那应该是一个消灭了一切故事的世界。

但至少,在目前这个并不乌托邦的世界,我们离不了故事,我们都需要故事。豆瓣内外的文艺青年们都需要故事。艺术家们更需要故事。故事是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尤其是那些发生在艺术家自身生命里的故事。他们拥有这些故事,有点儿牺牲了自己成全别人的意味。而向艺术家靠拢的文艺青年,则是处境危险的准雷锋。

所以说,文艺青年是一种前景并不乐观的职业。那意味着生命中将可能充满故事。所以我痛恨别人说我是文青。我不愿做别人的手纸,沾满眼泪、鼻涕、血迹和屎。貌似丰富多彩,却残破不堪。我宁愿自毁容颜,做个毫无内涵的白纸,做一个低俗的粗人,做一个附庸风雅的文盲,做一个没有故事却快乐的伪文青。永远保持在无限靠拢的行进状态,并永远都不掉进文艺的无底深渊。





 2 ) anti台北的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终于上映了。

因为早就看过DVD版本的缘故,所以并未去电影院看。听了一些身边朋友的观感,也看到一些媒体报道,似乎这部片子在大陆热度有限,远远无法与在台湾的火爆相提并论。

对于这样的境况,不觉得奇怪。《海角七号》,是一部很台湾,而非很台北的电影。你不理解当下的那个台湾,尤其是台湾南部以台客文化为主的本土文化,那么对这部《海角七号》就很难产生亲切感,产生认同感。曾经两次去过台湾考察,加起来的时间超过半个月。走访了很多标志性的地方,比如诚品书店、渔人码头、凯达格兰大道,再加上考察期间台湾当地教授连续填鸭式的授课,对于台湾很多方面的现状大体还是了解的。不过,严格来说,对台湾的直观了解和亲近,更多是对台北的了解,对浊水溪以北的了解。而对于南部台湾,那个只听得到闽南话的真正台湾,其实有的二手的观感——毕竟半个多月台湾的考察,在南部加起来的时间不超过5天,而真正见过聊过的依然是那些操着台湾国语,并不能真正代表台湾尤其南台湾文化的“非典型台湾人”。也正因此,对于这部《海角七号》,我可以从理论上去理解它在台湾走红的原因,但无法投入其中,去喜欢上它——毕竟个人喜欢的,依旧是那个大体上还算国际化但又有台湾特色的大城市台北,而非那些真正台湾的中小城市,乃至乡镇。

《海角七号》是一部什么类型的电影?我知道很多身边的朋友是带着看爱情剧的预期走入电影的——若有这样的预期,自然是会大失所望。的确,剧中有两段爱情戏,一段是呼应剧名那段由七封迟到情书叙述的六十年前的中日之恋;另一段则是主人公阿嘉与在台湾的日本人友子的恋情。不过,这绝不是这部电影的主线,甚至在我看来即使全部删去,也不会影响这部电影在台湾的受欢迎程度——爱情戏,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归根到底,《海角七号》是一部很台湾本土化的励志电影,一部讲述几个普通人成功组织一支乐队并成功演出的台湾版“阿甘正传”。而这部剧集之所以能够在台湾火爆,也就在与这几个人和其它一些配角都是很典型的台湾人,能够让大多数台湾人有所代入,反映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范逸臣扮演的主角阿嘉,一个在台北呆不下去,被迫回到老家的失意青年,一个七年级生(相当于我们说的80后),电影开首的那句““操你妈的台北 ””,已经道出了这部电影的主旨——这是一部无关台北的真正台湾电影。阿嘉的怀才不遇,其实反映了许多台湾当代年轻人的困扰,那种只能挣扎在自己乡土之上,无法融入台北大城市或者说台湾上层社会的那种怀才不遇;至于说永远操着闽南话的茂伯,则代表着老一辈的失落。虽然是国宝级的月琴大师,但是因为与乐队要求(可以将其视为现代社会的隐喻),而只能沦落至打打沙球,这个心路历程到之后的接受,无疑代表着老一辈对自己的重新定位,而最后的重操月琴的情节则是一种二次成功的希望;至于那个卖酒的马拉桑、唱着《爱你爱到不怕死》的八年级生,火爆脾气的交通警、修车行伙计,情节女工,无疑也是台湾市井阶层各类形象的代表。

当然,在这部电影中真正代表着那种非台北化台湾形象的,是马如龙饰演的洪国荣,“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这两句话充分反映了台北以外尤其是台湾普通乡镇对于城市化的那种反感乃至厌恶。

就是这样与台北无关,台北无法容纳,甚至anti台北的真正典型台湾人,用自己的努力,最后真正的成功演出了——这样的努力并成功的励志情节,对于经济日益衰落,昔日四小龙意气风发不再的当下的台湾人,无疑是一帖自我勉励的良药。

是的,与我看来,《海角七号》的成功,是一种反映着台湾本土anti台北文化与励志故事交叉后的产物。并非所有的励志故事都能做到普世的,至少《海角七号》不能。不明白电影中人们对于台北的那种心态,不能理解台北以外台湾人的生存状态,对《海角七号》恐怕是很难会喜欢。

毕竟,《海角七号》是一部无关台北的台湾电影。
PS:《海角七号》要表达的,其实和昔年罗大佑的那首《鹿港小镇》很是类似。这里顺便再引一遍歌词,大家可以对照着看。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爹娘
    我家就住在妈祖庙的后面
    卖着香火的那家小杂货店
    假如你先生来自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看见我的爱人
    想当年我离家时她已十八
    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卷长发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街道鹿港的渔村
    妈祖庙里烧香的人们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鹿港的清晨鹿港的黄昏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假如你先生回到鹿港小镇
    请问你是否告诉我的爹娘
    台北不是我想象的黄金天堂
    都市里没有当初我的梦想
    在梦里我再度回到鹿港小镇
    庙里膜拜的人们依然虔诚
    岁月掩不住爹娘淳朴的笑容
    梦中的姑娘依然长发盈空
    再度我唱起这首歌
    我的歌中和有风雨声
    归不到的家园鹿港的小镇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
    台北不是我的家
    我的家乡没有霓虹灯
    繁荣的都市过渡的小镇
    徘徊在文明里的人们
    哦—-
    听说他们挖走了家乡的红砖砌上了水泥墙
    家乡的人们得到他们想要的却又失去他们拥有的
    门上的一块斑驳的木板刻着这么几句话
    子子孙孙永保佑世世代代传香火
    啊,鹿港的小镇

 3 ) 去国——海角七号

发现很多帖子在“反面升华”这个电影,那我就来正面升华一下。

在看《海角七号》之前,认为这不过是一部爱情偶像剧,对已近而立之年的我来说,不会有太大的吸引力。在看过之后,才轻轻赞叹一声:“好片子”。窃以为,在今年看过的华语电影中,这部可在三甲之列。
上网翻翻《海角七号》的评论,发现诟病的人不少,很多都集中在男女主角“仓促”的爱情上。的确,对于一部有两个小时容量,而且被冠以“爱情文艺片”的电影来说,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来铺垫主角之间的际遇,像《海角七号》这样,前一个半小时全无投映,最后半小时喷薄而出,任何一个观众都有权力感到诧异。如果用这样一个爱情故事来构筑整部剧,可以算是偶像剧业界的灾难了。
所以,一定有另外的什么东西在默默支撑着《海角七号》,让电影的骨肉变得丰满起来……

阿嘉,离开台北的时候,砸碎了吉他,站在街头咒骂着自己生活的城市。
友子一心成为模特,并对自己充满信心,可是现在只能当一个处理各种杂事的公关。
脾气暴躁的交警老马,其实是早年台湾特警小组成员,而且因为工作的缘故,深爱的妻子抛弃了他。
弹一手好琴的茂伯,被年轻的时髦男女,甚至年纪相仿的同乡视为老顽固,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尊严。
暗恋老板娘的水蛙,哪怕被人识破的时候,依然抛出青蛙交配的奇谈怪论。
小女生大大,生长在一个单亲家庭,孤僻,不愿意与人交流,但其实心中充满了慈爱。
马拉桑,勤勉努力的好市民,对工作的态度一级棒。只有在弹贝司的时候,才暴露出他或许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还有老马的父亲,时时为自己冲动的儿子打圆场;外表“冷酷”,内心火热的代表,虽然有那么多性格缺陷,却为小镇的繁荣不辞辛劳;甚至还有恒春这个小镇,无时无刻不试图在传统与现代冲撞的夹缝中安身。

如果要为这一切找个形容词,我想起了四个字:“去国怀乡”。代表和茂伯,是本土传统的象征,他们曾经无比熟悉的故乡,现在全变了样子。是坚持着过往的生活,还是努力改变,跟上时代,这其中无法做出二选一的抉择。水蛙选择了一种最无望,也最无法被乡土社会所容的爱情,他的内心必定无法平静。大大和她的妈妈,离开了自己的父亲和爱人,回到故土,却发现已经物是人非,连至亲的祖母也不敢去相认。交警和阿嘉,都选择了离开台北,可是他们的心,依然没有回到恒春。对这些小人物而言,海滩演唱会之前,他们所有的梦想都破灭了,他们的国,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相信这些不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否则电影不会用那么多篇幅描写代表对恒春现状的担心,描写阿嘉的无所事事和友子的郁郁,描写老马醉酒后的失态,描写大大妈妈的愁容。对于一部爱情偶像剧来说,这些“闲笔”的戏份太重了,以至于根本无法将他们从剧本中剔除,也正是这些占据了本来应该属于男女主角的空间,让他们的感情在大部分时间里不被人重视。所以对《海角七号》这部电影而言,最重要的根本不是男女主角的爱情,而是片中所有人仿佛浮萍一般无所依靠的心境。这是不是导演在有意暗示台湾的处境,我无法猜测,但是我却清楚地看到了导演给出了如何解决的答案。还记得那些已经迟到六十年的信件么?描绘着一个日本教师对恋人的思念。哪怕世事变迁,他必须撤回本土,可他深深眷恋的“故国”,却不是日本,而是台湾,因为这里曾经有他的生活,他的爱人,这些像锚一样,将他的思绪牢牢固定在恒春,台湾小镇到日本的距离,不过是一根锚链的长度。那位日本教师,因为自己的懦弱,无法和爱人厮守在一起,永远游离在了他生命的核心之外,终此一生只能远远地望乡。这世界上最悲伤的故事,不外如是吧。所以阿嘉最后毅然对友子说:“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你当然可以“高屋建瓴”地解读为东亚政治密码,但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因为阿嘉把自己的锚交给了友子。选择离开台北而终日沉浸在“去国”之思中的阿嘉,这一刻重新找到可以依靠的肩部,触手可及的梦想,并鼓起一切勇气去追寻,去拥有。于是海滩演唱会上,茂伯重新操起了月琴,大大展开笑容,老马说:“守护你忠贞不移的爱情”,这一刻他们都找到了自己久违的国度。

60年过去,星移斗转,海角七号已经杳无痕迹,但是人依旧静静地等待着。
爱在哪里,根在哪里,梦想在哪里,国便在哪里。离乡的游子,只要顺着这根锚链,永远都不会迷失回家的路。


 4 ) 充满细节之美的《海角七号》

最早知道《海角七号》这部电影的消息,还是因为日本歌手中孝介。2006年末到2007年初,正是中孝介走红台湾并波及内地的时候,因为喜欢中孝介,才在他的个人官方博客上,发现他参演这部电影的消息,那时应该是去年的四月。然后直到今年暑期,突然爆出《海角七号》大热台湾影市,票房热度持续高涨,甚至超过《色戒》什么的云云。不免有些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影片能够让几乎不看国产片的台湾人如此痴迷呢?到了10月,《海角七号》终于现身网络。

作为内地人看到这部电影,老实说肯定还是没法明白,为什么这样一部看似普通的青春励志片能压倒《色戒》、《赤壁》这样的大制作电影的超高票房?
《海角七号》讲述的是一个台湾小镇恒春为了迎接日本歌手中孝介要召开海滩演唱会,需要立刻组织一个当地乐团作为暖场嘉宾而展开的一系列努力,过程中不乏搞笑,失落,直到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励志故事。本来很简单的一个故事,因为导演独具匠心的加入一段60年前的中日跨洋爱情,通过七封迟到的情书的传递表现出来,而使得整部影片豁然呈现出一种迥异于一般青春片的厚重与隽永气质。
影片中的七封情书是导演魏德圣亲自操刀撰写的,文字功力很深,年轻人一下子感受到文字书信的魅力,这是网络时代的他们所缺失的,因此显得尤为浪漫。但这段爱情其实只被导演用作一个淡淡的背景,甚至作为日籍教师的脸部特写都没有,永远是远景或虚景。而更关键的场景,60年后老太太收到后辈们努力送来的情书,竟然连一个脸部都没有给,显然显示了魏德圣决意避免煽情。实际上这种举重若轻的处理方式形成的留白比煽情更有余韵。

内地人自然很难了解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台湾那么广受欢迎。台湾网友这样告诉我:这部影片出来的时机很对,现在是台湾人民民族意识最高涨的时候,对于反映本土民俗的电影尤其欢迎,这才是《海角七号》狂破票房的真正原因。至于有敏感的大陆影评人认为影片反映出是不良的殖民文化,就完全是不了解台湾历史的放言。为什么日本人败走台湾时是影片表现的那样和平,原因是虽然日本统治台湾51年,但事实上也把日本先进的基础建设、城市规划都带到台湾,当时台北是第一个在亚洲有街灯的城市,台湾的第一条铁路都是日本人建造的,比起清廷、葡萄牙、荷兰等其他统治者来说,台湾人民对日本的好感远远超过前者,所以台湾人对日本是有感激之情在其中的。(这些内容都是台湾网友告诉我的,在网上查了一下,似乎都是事实。只是内地从来没有说这些而已。当然这些都是影片的外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去搜索了解。)

其次,电影对台南小镇。市井民情的细致入微的写实是电影取得成功的另一大原因,日语、台语、闽南话夹杂反映出一个鲜活的小镇文化,演员的表演也全部以写实为主,所以大部分观众都是被这种真实所打动。好几个台湾网友告诉我,哇,电影中的那个谁谁就是他们镇上谁谁的样子呢。因为离的近,台湾人对此自然更加感同身受。而内地人看起来就与《练习曲》这样的没多大区别了。

影片没有邀请一个大腕明星:中孝介在日本本土都不算著名歌手,在国内虽说影响力大概比在日本本土都大,但无论如何也只是在一部分白领与小资中流传,所以范逸臣、林晓培这样就已经算是最大的大牌。
范逸臣扮演的影片主角阿嘉,是一个因为在都市中怀才不遇冲撞得头破血流,而不得不避缩到家乡小镇的年轻人,这是现代都市造就的典型闷骚男孩,内心的愤怒与困顿无法宣泄,有些自闭与忧郁,和家人及外界无法沟通也拒绝沟通,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现代都市年轻人,开头砸吉他以及恶狠狠骂出的“操你妈的台北”,实在让观众看得爽快。
女主角友子扮演者田中千绘比范逸臣要抢眼,也许是因为自身与角色的高度吻合,千绘本身就是在台湾进修的留学生,所以更容易代入到影片中角色的设定中,她将友子作为日本人孤身在台湾的不适感,以及角色本身所要求的小小倔强与坚持表现得非常出色,当然更因为身材的激凸、自身的略微性感,赋予这个角色很多源于日本女性的魅力。

但事实上小人物才是影片的亮点:林晓培扮演的心事重重清洁女工;热血敬业的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执拗火爆的青年交通警察;国宝月琴师茂伯;克制不住暗恋明恋老板娘的机车修理伙计;辍学去教堂参加唱诗班的高小女学生键盘手大大,这些配角的表现全部比主角更加抢眼,一个个都让人过目难忘,印象深刻。
当然最最抢眼的就要数那个民意代表主席了,“我叫洪国荣今年65岁,身高170公分、体重75公斤。兴趣是打架、杀人、放火。”,“我要把恒春镇放火烧掉,然后把所有年轻人叫回来重建恒春。”“要自己回来当老板,不要当人家的伙计。”作为主角的继父又是恒春的代表主席,这个演员霸气十足,无论是表情、台词还是形体动作都非常有个性,只要他一出现,镜头中其他人都可以完全无视,有手腕有魄力又不乏头脑与善良,应该是整部片子中最精彩的人物。后来台湾网友告诉我这个老戏骨是在台湾非常大腕级别的马如龙,年轻时就是台湾的武侠明星,也是台剧支柱,老了演技更加炉火纯青,演起这样的角色自然是驾轻就熟,轻松自如。有个小八卦是电影中扮演范逸臣母亲的那个演员,也是马如龙现实生活中的夫人。

而已经趋于化境的国宝月琴师茂伯的扮演者林宗仁,在台湾也是确确实实的国宝大师,只不过不是月琴师,而是北管大师,这是他第一次拍电影,据导演透露他的音乐造诣很高,稍微学了一下月琴就使用自如了,而生活中的他还是几个餐厅的老板,非常精明能干。现实中的他最大愿望居然是红到好莱坞,真是和茂伯有一拼!

所以为什么这部电影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影片中包含了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小人物的投射:阿嘉是不被大都市接纳屡屡碰壁的年轻人;清洁女工林晓培也处于社会底层工作,而且与上一代总有解不开心结的年轻人;火爆交警劳马投射的是那些外表很刚强但实际内心却很敏感纤弱总有很温柔一块的年轻人;机车修理工对老板娘的暗恋也好明恋也好,是每个底层青年在从事着貌似没有前途工作时都会有的性心理;被上帝都赶出来的搞怪键盘手大大只有10岁,充分表现出90后的早熟和搞怪(话说她在电梯中唱的那首歌《爱你爱到不怕死》已经在网络上飞传);而每个做过业务的销售员一定对马拉桑非常认同,那种敬业与热血是从事销售工作的人所必须具有的;片中茂伯执拗到可爱的程度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老人们的魅力;这些都很容易引起大众观影人群的共鸣;而且,导演功力更深的是将每个人物的故事都只是点到为止,绝不啰嗦,这样每个人物都有留白,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就更巨大,所以要是看第二遍,反而感觉会比第一遍更好,正因为只有在看第二遍的时候,你才有可能注意到很多这样导演用心的细节,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才能将小人物们对生活的热情与积极向上态度完整的表达出来。

在这个好莱坞大片通杀全球的时代,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能够奇峰突起,获得史无前例的票房记录,是非常让人惊讶的。什么时候,内地也能有这样一部文艺片占领票房冠军的时候呢?

 5 ) 等候雨停,不如期待彩虹

文/杰夫

古龙说,一个男人若是知道有个女人在等着他,那种感觉绝不是任何事所能代替的。

可是,知道了这种感觉以后,男人却无法跑去和那个女人相见,只能在心里默默思念,那种感觉是不是最令人煎熬的。

那么,一个女人等候了一个男人60年,那个男人知道后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并且即使这样,他们依旧无法相见,那对他又会是什么感觉。

我不知道。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活了60年的一半都不到,更不用说去遐想是不是有个女孩等我等了60年了。

《海角七号》里有,可是,它没有说。

但我从《海角七号》里看到了“等待”。

片子里的每个人都在等待:老邮递员等待着自己能够在正式演出中,弹奏一次“国宝”月琴;机车行的打工仔,则默默地等待着自己能够给喜欢的老板娘幸福;米酒推销员马拉桑则在等待着自己事业的成功,顺便等候一场爱情的降临。可是,我们看到,如所有的人都一样,他们的等候,并不是很顺利,甚至可以说他们在等候中逐渐老去,却依旧没有看到一点希望。

所以,阿嘉要说,十五年了,我也努力过,可是现在还是这样失败。

这么看来,等待,真的是一个让人焦急而又郁闷的过程。就好像连绵的细雨,令困在屋子里的我们感到禁锢而不安。我们不知这场雨要下到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阳光要什么时候才会穿云而出。

为何,人生总是那样阴雨连绵。

可是,中孝介却说了,我们为什么不在下雨的时候,等待彩虹呢。

是啊,为什么不期待彩虹,却只是傻傻地担心,这场雨会那样的一直下下去呢。

如果,有了这种期待,我们的内心恐怕就不会再那样忧郁,而会是光芒照进黑夜前,那种等候的宁静吧。

于是,中孝介说那句话的时候,我就懂了。尽管,在片子里,那位等候了60年的女人连脸孔都没有露一下,可是我真的懂了,那个女子心里有了对“彩虹”的信心,自然就摆脱了阴雨的束缚,内心自然就会绽放出一种期许。

对于我们的的思想来说,这种期许叫做“信仰”;而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这种期许就是“幸福”。

影片的最后,看到那位女子安静地打开装着男子在60年前写就的信件的盒子时,那轻松随意的动作,我就知道,这60年里,她一直在持守着那份信仰,并拥有着这份幸福。而这个盒子,却好似只是人生给她出具的一个证据,证实了她信仰的正确,幸福的实在。

所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幸福,只要你拥有对“雨后彩虹”的信仰,即使你一直在等待。

 6 ) 七封情书

第一封: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友子,太阳已经完全没入了海面   我真的已经完全看不见台湾岛了   你还站在那里等我吗?   友子,   请原谅我这个懦弱的男人   从来不敢承认我们两人的相爱   我甚至已经忘记   我是如何迷上那个不照规定理发   而惹得我大发雷霆的女孩了   友子   你固执不讲理、爱玩爱流行   我却如此受不住的迷恋你   只是好不容易你毕业了   我们却战败了   我是战败国的子民   贵族的骄傲瞬间堕落为犯人的枷   我只是个穷教师   为何要背负一个民族的罪   时代的宿命是时代的罪过   我只是个穷教师   我爱你,却必须放弃你   第二封:      第三天   该怎麼克制自己不去想你   你是南方艳阳下成长的学生   我是从飘雪的北方渡洋过海的老师   我们是这麼的不同   为何却会如此的相爱   我怀念艳阳…我怀念热风…   我犹有记忆你被红蚁惹毛的样子   我知道我不该嘲笑你   但你踩著红蚁的样子真美   像踩著一种奇幻的舞步   愤怒、强烈又带著轻挑的嬉笑…   友子,我就是那时爱上你的…   多希望这时有暴风   把我淹没在这台湾与日本间的海域   这样我就不必为了我的懦弱负责   第三封:      友子   才几天的航行   海风所带来的哭声已让我苍老许多   我不愿离开甲板,也不愿睡觉   我心里已经做好盘算   一旦让我著陆   我将一辈子不愿再看见大海   海风啊,为何总是带来哭声呢?   爱人哭、嫁人哭、生孩子哭   想著你未来可能的幸福我总是会哭   只是我的泪水   总是在涌出前就被海风吹乾   涌不出泪水的哭泣,让我更苍老了   可恶的风   可恶的月光   可恶的海   第四封:   十二月的海总是带著愤怒   我承受著耻辱和悔恨的臭味   陪同不安静地晃荡   不明白我到底是归乡   还是离乡!   傍晚,已经进入了日本海   白天我头痛欲裂   可恨的浓雾   阻挡了我一整个白天的视线   而现在的星光真美   记得你才是中学一年级小女生时   就胆敢以天狗食月的农村传说   来挑战我月蚀的天文理论吗?   再说一件不怕你挑战的理论   你知道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星光   是自几亿光年远的星球上   所发射过来的吗?   哇,几亿光年发射出来的光   我们现在才看到   几亿光年的台湾岛和日本岛   又是什麼样子呢?   山还是山,海还是海   却不见了人   我想再多看几眼星空   在这什麼都善变的人世间里   我想看一下永恒   遇见了要往台湾避冬的乌鱼群   我把对你的相思寄放在其中的一只   希望你的渔人父亲可以捕获   友子,尽管他的气味辛酸   你也一定要尝一口   你会明白…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我在众人熟睡的甲板上反覆低喃   我不是抛弃你,我是舍不得你   第五封:   天亮了,但又有何关系   反正日光总是带来浓雾   黎明前的一段恍惚   我见到了日后的你韶华已逝   日后的我发秃眼垂   晨雾如飘雪,覆盖了我额上的皱纹   骄阳如烈焰,焚枯了你秀发的乌黑   你我心中最后一点余热完全凋零   友子…   请原谅我这身无用的躯体   第六封:      海上气温16度   风速12节、水深97米   已经看见了几只海鸟   预计明天入夜前我们即将登陆   友子…   我把我在台湾的相簿都留给你   就寄放在你母亲那儿   但我偷了其中一张   是你在海边玩水的那张   照片里的海没风也没雨   照片里的你,笑得就像在天堂   不管你的未来将属於谁   谁都配不上你   原本以为我能将美好回忆妥善打包   到头来却发现我能携走的只有虚无   我真的很想你!   啊,彩虹!   但愿这彩虹的两端   足以跨过海洋,连结我和你   第七封:      友子,我已经平安著陆   七天的航行   我终於踩上我战后残破的土地   可是我却开始思念海洋   这海洋为何总是站在   希望和灭绝的两个极端   这是我的最后一封信   待会我就会把信寄出去   这容不下爱情的海洋   至少还容得下相思吧!   友子,我的相思你一定要收到   这样你才会原谅我一点点   我想我会把你放在我心里一辈子   就算娶妻、生子   在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上   一定会浮现…   你提著笨重的行李逃家   在遣返的人潮中,你孤单地站著   你戴著那顶…   存了好久的钱才买来的白色针织帽   是为了让我能在人群中发现你吧!   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你安静不动地站著   你像七月的烈日   让我不敢再多看你一眼   你站得如此安静   我刻意冰凉的心,却又顿时燃起   我伤心,又不敢让遗憾流露   我心里嘀咕,嘴巴却一声不吭   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   将如阳光下的黑影   我逃他追…我追他逃…   一辈子   我会假装你忘了我   假装你将你我的过往   像候鸟一般从记忆中迁徙   假装你已走过寒冬迎接春天   我会假装…   一直到自以为一切都是真的!   然后…   祝你一生永远幸福!

 短评

老阿公你好有才呀

8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电影很童话,但是依然很喜欢

9分钟前
  • yuanmufaye
  • 力荐

每个人都很平凡,每个人都很有魅力。

12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温暖。不管《海角七号》现象的出现是出于偶然还是必然,台湾电影都需要如此一剂强心剂,重新振奋。魏德圣正是以他的草根身份写出了这部伟大的平民史诗。

17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老头儿超搞笑

22分钟前
  • 悟怡
  • 力荐

除了那几封信,其余不足观。怎么就那么火了?弄得我都要怀疑是不是趁我不注意的时候世界的评价机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3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这漂洋过海却依旧不淡不忘的爱情实在太迷人,深深泪下。最喜欢这种又感人又好笑的电影了。

28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给未来的情书

3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电影粗糙。风光真美。

32分钟前
  • 水木丁
  • 还行

一个煽情故事,几封日本信写得酸不拉叽的。没有台湾本土经历的感同身受,所以完全没有被打动。

36分钟前
  • 任晓雯
  • 还行

难看

41分钟前
  • Charlie
  • 较差

或许女生会更喜欢一些,因为不大真实,只好用梦境来形容吧。。。。好像所有人都不在状态,不对弦。但台湾本土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的现实。。。。

46分钟前
  • 暖鱼
  • 还行

今天才看了这电影,也是好电影.然后又略纠结了

48分钟前
  • uffy
  • 力荐

如果不是音乐。

51分钟前
  • 言由
  • 还行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

53分钟前
  • 美神经
  • 推荐

不错。故事讲得挺舒服,小人物都很真实也可爱。两段爱情线,显然尘封在信盒里的那段更动人。那场一夜情而来的爱情,我觉得也不是全然杜撰,人在脆弱的时候会对温柔格外敏感,只是后面渲染的有点过。给老太太送信一段没有过分煽情,这一点基本满意

56分钟前
  • 🌞娘卷卷🌙
  • 推荐

故事太弱

58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较差

“留下来,或者我跟你走!”台湾片还是走文艺路线比较舒服,觉得比不能说的秘密成功,虽然都是音乐+爱情。很喜欢那个弹键盘的小姑娘!遗憾也有,节奏开始太慢了。。。

1小时前
  • 米粒
  • 推荐

我就是喜欢海角七号和不能说的秘密。(好像没多大关系)

1小时前
  • 刘康康
  • 力荐

有些桥段真是忍受不了

1小时前
  • 胡子大王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