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日本剧日本2023

主演:堺雅人,阿部宽,二阶堂富美,松坂桃李,役所广司,林遣都,龙星凉,高梨临,饭沼爱,迫田孝也,山中崇,小日向文世,桥本哲,,,,马丁·斯塔尔,,渡边邦斗,古屋吕敏,水谷果穂,真凛,富栄ドラム

导演:福泽克雄

 剧照

活着 剧照 NO.1活着 剧照 NO.2活着 剧照 NO.3活着 剧照 NO.4活着 剧照 NO.5活着 剧照 NO.6活着 剧照 NO.13活着 剧照 NO.14活着 剧照 NO.15活着 剧照 NO.16活着 剧照 NO.17活着 剧照 NO.18活着 剧照 NO.19活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4 12:35

详细剧情

  まだ正式には発表されていないものの、今年7月クールのTBS「日曜劇場」で、堺と阿部寛(58)が主演を務めるドラマが放送されると業界では早くも話題になっている。  「2013年に大ヒットした『半沢直樹』のプロデューサーが手掛けるといわれ、さらに、福沢諭吉の玄孫で、『半沢』の監督だった福澤克雄さんも制作陣に加わります。仮タイトルは『VIVANT』。

 长篇影评

 1 ) 现实的一声叹息

这是一部安静的影片,不曾出现多少大哭大嚎、大悲大戚和竭斯底里,仿佛只是一段主人公福贵一路走来的注释。 片名为《活着》,可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却是接踵而至的死去,主人公福贵先后在民国失去了父亲,在内战中母亲逝去,在“大跃进”中失去了儿子,在“文化大革命”中死了女儿。每一次的死亡,看似意外,但冥冥之中又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动荡、抑制的时代,是对生存在底层的百姓无情的掠夺,使他们和他们的家庭,从形式到内在实现,一贫如洗。 作为一个旁观者,看着他始终怀揣着海市蜃楼般的希望,踩在现实的浮冰上。无法掌控的表象迸裂之后,依靠自身本能的漫长耐心,在窒息状态下延续生存。生命如同一块海面,对所有的惨剧照单全收。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是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扭转过来了。 这是这部影片的主人公、也是从五六十年代乃至今日的中国普通老百姓,一种真实、麻痹的生活状态。按这个定义来说,我们每个人成了受虐狂。 由是,观众,不仅是旁观者,也是套入这个故事中的一员。每个人的自身,既是历史铺展开的卷轴,又是受历史牵引压榨而生的产物。现实没有为人们怎样活着提供选择,而每一步前进的步伐都成了一种必须。 有人说这是张艺谋拍的最成功的一部片子。影片平实、朴素的记叙与情节保持了一致,场景永远是灰蒙蒙的,一如那个荒谬的时代和蒙昧的社会。葛优饰演的福贵,表情和动作维持在一种混沌的状态,活灵活现地叙述出了在那个时代的小人物身上那种自然而又悲哀的耐性,在被迫面对各种失去后,继续平静地生活下去,仿佛领略过了生命的各种真谛,但最终兴许还是归于无物,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人世,又赤裸裸地离去。 情节上,张艺谋在原著的基础进行了大幅度的处理,还是比较成功的。插入了一些新的情节,例如凤霞的死的过程中并没有王教授这个角色。但是引入王教授这个角色,更加直白地揭开掩藏在凤霞之死背后的隐情。观众在经历过视觉和心理的冲击下,看到了那个时代对知识分子的无情摧残。 另外一个重大的改动,是福贵谋生方式的改变。从小说中福贵向龙二借了两亩田过活,变成了向龙儿借了一副皮影戏做流浪艺人。皮影戏又至始至终贯穿了整部影片,恰恰将小说的农村背景搬到了城市,开拓了视角,利于电影语言的表达,达到了更加平民化、普遍性的效果。而给我的理解,“皮影戏”的意象又可以有一种人生如戏、悲喜皆空的意味。 电影将有庆的死因由原来的为县长夫人输血过多而死改为疲劳中被拉去学校做工而导致被春生撞死。揭开有庆裹尸布的血淋淋的一幕,将人物的悲惨性充分视觉化。虽然不及原著的情节在政治上那么尖锐,但是学校逼迫学生搁置学业投入全民大炼钢,在另一个层面上投射出大跃进背景下至上而下的思维模式的荒谬和行为方式的粗糙,中国走的社会主义的伪科学路线以及理想主义、功利主义和命令主义的肆意横行。与之前工作人员来福贵家中收铁器有庆翻开福贵放皮影的箱子提出箱子上的钉子和皮影上的铁丝也是金属又有某种隐秘的联系。相较之下,改动之后的情节避免了绝对化,更显意味深长。 在结尾也有大手笔的改动。原著的结尾是这样的:凤霞难产死了,她的丈夫在打工的时候被石板压死了,二喜的儿子由福贵养着,后来吃豆子撑死了。福贵的家人全都离他而去,只有一头老牛伴着他,他说:“人嘛,就是要活着。” 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然而电影的结局显得温和得多,凤霞死后,她的儿子取名为馒头,福贵和家珍带着二喜和馒头一起生活下去。这样的处理使悲剧停留在一个适可而止、容易让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使观众的视角从纯粹的悲剧更多地转移到生命和历史的关系上。 有几句比较经典的台词。当年儿子问福贵:“小鸡长大了变成什么?”有庆的回答是“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而结尾处,孙子再次问起他同样的问题,他不再回答“共产主义就到了”而改成了“等牛长大了,馒头也就长大了”。我从一个普通老百姓身上看到了对社会寄托的塌陷、对社会主义共产主语美好梦想的粉碎,而后生活最终还是落实到生活,吃喝拉撒,生老病死,一部平铺直叙的流水账,所有的修饰都显得多余,这就是活着最坚实的表达。 还有是福贵和春生在战场上面对尸横遍野的情景,不像其他大多数电影,眼睛里流露出的不是悲伤,而是惊讶,这种情感也许是面对死亡更直接更真实的感受。他们目瞪口呆地说“家里人都不知道——就这么死了”,“福贵啊,我们可得活着回去了”,“回去了,可得好好活呀”。 “好好活”这句话深深刺到了我的神经。这是每个人活着的最基本的意愿,但是“好好活”的标准又因人而千差万别。而作为生活底层的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标准始终在不断放低,最后完全依顺于麻木与不幸的世界。 这部平静的影片却被列为中国十大禁片之一,在意识形态上强行批注了“不和谐”。时至今日,这个国家已经有勇气承认过去犯下的一些错误,但是又为什么没有勇气承认得彻底呢?既然有勇气面对过去了,又为什么要遮遮掩掩,没有勇气面对现在改正现在呢? 因而面对历史和现实,除了付诸一声叹息,还能说什么呢? 面对充满苦痛的“活着”,又能说什么呢?

 2 ) 活着——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有一句话说的好,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渴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是啊,活着不易,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但有很多人身处幸福之中却不知道珍惜,直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在那个时候,没有所谓的娱乐,只是单纯地活着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福贵一家人在艰难困苦中前行,然而还是逃不了一个死字,即使匍匐着努力地走,却还是不能保自己一家人平安,其实看这种挺难过的,想象一下那种无力都是特别难过的,唉

 3 ) 活着

第一次接触《活着》,是从余华小说开始的。那时候看的特别兴起,刷刷刷用了一下午就翻的差不多了。可能那时毕竟年少吧,纵然心中有所触动,也不过平静水面上泛起的涟漪,再也没泛起什么大的波浪。后来又过了很久,不知怎么就一时兴起,突然就想着看看这部电影《活着》。

其实电影与原著还是有一些不同的,可能是有种种因素导致,在这里也不多加揣测。不过依我来看,这真的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主人公福贵,命运多舛,之前一直是个纨绔好赌的富贵少爷,仿佛一朝之间 他拥有的家业,房产通通离他而去,还有他那个活活气死老父亲。殊不知以后他还会失去的更多。这仅仅是一个悲剧的开始。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影片中,都有很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家珍、春生、凤霞、二喜、有庆、王教授……他们的生活好像都是悲惨的,每一个人都在命运中苦苦挣扎,“活着”一词在这竟显得艰难无比。

从《活着》这部电影中,我们也可以窥得一些历史的进程。大炼钢铁,大跃进,大批判,文革……但我没有经历过这个时期,终究还是不能完全感受到身处在那个时代的无奈和痛苦。可我从这部影片中所感悟到的,却也是深深的震撼着我。如果说《活着》对我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便是下面这句话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余华

 4 ) 浓缩并不一定就是精华

或者,先看电影《活着》再看小说,会是更好的选择。偏偏先是沉浸在余华惨烈的“暴力美学”当中,而后来看被称为张艺谋经典之作的电影《活着》,心中的失落便无可抑制。尽管说,大荧幕的多媒体表现方式,让《活着》更加地形象;但在文字的意蕴深远,却比声色更足以给人独自品味遐想的空间。
《活着》固然叫“活着”,却彻头彻尾地在讲述着关于死亡的故事。绵延的死,不断给生以震慑与鼓舞。“死去的人死了,活着的人,还是得好好活着。”愈加坚强的活着,便是在愈加惨烈的死亡面前,经受洗礼而伤痕累累地执著着。原本该对着牛儿絮叨的“福贵”,在大银幕上却少了那份经历死亡,超脱,并继续活着的淡定坦然。
由于电影篇幅上的局限,张艺谋不得不在内容上作了删减。关于死亡的环环逼进,被修饰得相对柔和。福贵在影片里虽然还是得面对累及双亲、痛失子女的“惨”;但是同患难的发妻,以及原本给豆子活活噎死的小外孙都平平安安地留在身边,这样的“惨”已经惬意多了。看着福贵的日子惬意起来,读过余华原著的朋友们,想必都会意有未尽的深表遗憾。并非人人都没有同情心,只是将尖锐的矛盾磨平,未免使得“活着”的本质无法得到彻底地剖析。
影片中,有几个经典的细节都惨遭换脸。青黄瘦小的有庆为了救区长夫人,而被活活抽血而死,这是原著中极为荒唐而令人心酸的情节。尽管影片中,铺垫了春生睡着开车,也把睡梦中被撞墙压死的有庆,血淋淋地曝露在镜头前;但“睡眠”和“抽干的血”比起来,讽刺的味道就如同嚼蜡了。
而凤霞难产诞下的小“苦根”,一改无父无母的苦命,叫了“馒头”。要知道,“苦根”可是闹饥荒的时候吃豆子噎死的呀。改了名的“馒头”,不但在姥爷、姥姥和爸爸的关爱下健健康康地长大,甚至每一岁还可以奢侈地照一张相。这一杜撰的情节,尽管体现了家珍对凤霞的怜爱,却又是对“惨烈的死”给了一笔重重地抹去。
当然,在影片中也有几处妙笔生花地改编。从福贵还是纨绔子弟时,片段中便不时出现皮影戏的画音;福贵从偶然闹闹气氛的票友,沦落为靠皮影戏为生的贫民。无论是在战前、投靠了解放军、还是大跃进,都可以听到从福贵瘦弱的身体里,迸发出来的高亢声音。他的曲调在变,为生活所迫要养家糊口时,与玩票时期的无所谓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张艺谋安插“皮影戏”这个线索,把中国经典传统和农民命运相结合,无疑是电影中的一大亮点。而影片中另一个颇具戏剧性的片段,实在凤霞生产时,福贵王教授吃了七个馒头而导致失去了拯救女儿的巨大助力。把文革时期,极其荒唐的社会缩影在产房的环乱中,不得不称为点睛之笔。
尽管影片,通过福贵的人生经历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某些历史时期的社会现状;但还是不足弥补对原著造成的缺失。张艺谋,是个鬼才,他可以把中国农民刻画得有血有肉;可是他也无法在大银幕上完整地诠释余华的《活着》。并非要把剧情照搬照抄,只是相对于小说,电影始终少了一分血淋淋的“惨烈”。

 5 ) 命运的玩偶

看《活着》,自然会想到《霸王别姬》,同样是这么风风雨雨几十年的人生,同样是跨越了最动荡变化最快的那些个历史时期,人物同样是渺小无奈,在命运历史面前毫无选择(包括《霸》里面蝶衣的死,看似是他自己选择的,其实不然,霸王别姬,不能再重演,虞姬除了永别还能有什么选择?),但是《活着》对命运这个主题上却比《霸》反映得更加深刻(当然《霸》要表达的东西还有别的)。 这部片子和张艺谋的其他作品是最不一致的,除了通过让某个特定场景、道具或意象的反复出现,来赋予某种意义表现作品主题。张艺谋在其他作品中都很惯用一些色彩及视觉效果,从《红高梁》里青纱口那一望无际的高梁地,《菊豆》中杨家房梁垂下的红黄布条,到《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陈家大院那些一排排大红灯笼灰色高墙,《我的父亲母亲》里章子怡身着鲜红色的棉袄奔跑在广漠的草原,再到《英雄》里九寨沟的色彩斑斓,《十面埋伏》里青翠的竹林,到最后《黄金甲》里那些大块大块让人忍无可忍如同吃了肥肉腻得不行的色彩,艺谋老兄已经走火入魔鸟~~~~可是十多年前的张艺谋,在《活着》里,竟然没用这些色彩和视觉冲击,仅仅是看似朴实平凡的场面人物剧情,就能表现出如此深厚的力量,不可谓是不高明的。 在这部影片中,张艺谋花了最大精力琢磨处理的就是皮影了。通过一开头就出现的皮影戏贯穿整部影片,其实也就是导演在反复把玩的一个主题--命运的玩偶。赌馆里,福贵少爷到后台去唱上几嗓子,皮影戏的风格就来个大转变,台下人也跟着乐。福贵哪里知道,龙二正在和赌馆老板串通虎视耽耽着他家祖宅,他的命运也从此将有个大转变,而命运在暗处乐和着:游戏开始了!不仅仅是福贵,很多人都从此加入到这个游戏中,成为被命运手中操控的玩偶,无从选择的一步步走下去。皮影再次出现时,是福贵到龙二家借钱,龙二却把整整一箱皮影给了他,两人的角色调了个个儿。这个调个儿的影响龙二不知,福贵也不知,直到多少年后,才知道这只是命运和他们开的一个大玩笑,福贵输掉了家产,也同时输掉了本该戴在他头上的地主的帽子,输掉了那最后在龙二身上开花的“打的死死的”五颗子弹。 福贵的皮影从街道演到国军,从国军演到共军,再演到大炼钢铁和文革时期,他自己也如同身不由己的玩偶在命运中起伏。在影片中,每一次命运的小把戏,都伴随着皮影的特写。国军的刺刀划开白布,福贵和春生被抓了壮丁;共军用刺刀挑起皮影在灿烂的阳光下举向天空,福贵得到了那张支离破碎却恭恭敬敬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的“革命证明”,而春生开上了“死也愿意”的汽车,后来也就是这么开着汽车撞倒了墙,砸死了福贵唯一的儿子有庆。对于有庆的死,皮影戏的象征意义在前面埋了个伏笔,那就是有庆端醋给福贵喝时,福贵喷在白布上的醋,这么蕴染开来,仿佛那块盖着血肉模糊的有庆身上沾满血迹的白布。而那时屏幕上在一旁声嘶力竭叫喊的福贵的特写,身后同样是那幅皮影戏的影窗。 皮影最后在福贵向凤霞大声的说“留不住了,烧!”后,随着跳动的火焰在阳光下扭曲变形。皮影被烧了,可是命运的游戏并没有停止。文革中,因为大夫被关牛棚学生当班,凤霞生产大出血而得不到及时救治,本可以救她一命的王教授却被福贵好心买给他的七个馒头撑得动不了。福贵带着孙子馒头坐在凤霞的坟头前,不停的念叨,我要是没给王教授买七个馒头就好了,正如当年家珍在有庆坟头前不停念叨,我要是拦住你爹不让你去学校就好了一样。命运的强大力量自始至终都没有放过福贵一家,没有放过每个时代的每个人。张艺谋就是这么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个皮影的细节,每个命运把玩的游戏,不停的展示这种永恒的力量,翻云覆雨,沧海桑田,而一个个这些独立的个体,只是棋子,只是命运手中相互联系的玩偶。 影片最后,福贵把积了灰的皮影箱从床下拉出,打开来,温暖的阳光照射进去,他把小鸡一只只放进去,馒头问了和有庆同样的话,小鸡长大后呢?福贵也答了当年回答有庆的话,小鸡长大之后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之后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了牛。。。。一切开始轮回。。。。。。面对命运,就是这样,我们渺小无奈,我们无法逃脱,只是,仍然要活着,努力的活着,充满希望的活着,因为再无法选择,也要始终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6 ) 活着~皮影戏

从小说《活着》中的由第三人称来讲述福贵的人生故事,到电影《活着》中由第一人称自己演绎故事,是本剧电影剧本的一项重大的改变。要实现这种人称的转变,可行的方式也许有许多种。张艺谋和他的剧组,选择了增加“皮影戏”,这条极有意思的情节线,来成就这个转变。我试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皮影戏”这条情节线的设置,在影片《活着》中的作用。

首先,“皮影戏”是福贵命运的象征和隐喻。

在皮影戏中,皮影人物被幕后的手操纵,控制,任由皮影戏艺人的双手摆布。这些扁平的,纸状的皮影人物,被配以臆想的唱词,被赋予这样或那样的褒贬含义,被定论为好人与恶人,甚至被无端地崇拜、喜爱,嘲笑或是谩骂。任由历史和人们评说,没有争辩的可能。

福贵,一如众人,在命运的洪流中无处躲藏,被历史的车轮碾成扁平,对自己无常的命运束手无策,只能眼巴巴看着命运之神不断地残忍地揭出人生的谜底,哪怕这些谜底是多么地可怕,也只能坚韧地活着,活下去,为了活着而活着。像皮影人物般,在人生的舞台上戏梦。

福贵年轻时是个败家子,赌钱输掉自己祖上留下的房产,从此一贫如洗,沦落为穷苦人。而颇具讽刺意味地是,那时候得了福贵家房产的龙二,却在文革时代做了福贵的替死鬼,福贵因此逃过一劫;再有,一把刺刀刺破皮影戏的幕景为始,福贵被拉到军队做壮丁,不可能逃跑,没有挣托的可能,福贵的人生轻易地被他人改写,他化作棋盘上的一粒棋子,不再是活物,只是军队里一个符号一样的一员小兵。生与死只一线牵,没有人会在意;又是一把刺刀,挑起散落在雪地上的皮影,福贵被解放军俘虏,开始为解放军唱戏解闷,从此算是干上了革命;福贵在这样无关生死的年代,苟且活了下来,从一个符号般的活物武器回归到活人的状态,回到家乡,和家珍凤霞有庆团聚,福贵终于重新活着了;文革时代,一纸“干过革命”的证明,被福贵和家珍奉若珍宝。要在那段历史里存活,人的命要靠那样的纸来做护身符和通行证;大跃进时代的特殊背景下,有庆死在砖墙下;文革时代,因为红卫兵的轻率无知,和老教授荒唐的死,最终导致了凤霞的悲剧;我们不禁感叹,福贵这惨淡悲苦,起伏无常的一生,就像是一副皮影,被历史和命运的无情地捉弄。福贵虽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却也能一次次坚忍地面对。我为此中蕴涵的人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洪流中人们的可悲命运而深深感动。
 
其次,“皮影戏”是福贵这个人物多舛命运的见证,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是一位默默无语的讲述者。

青年福贵,在赌场里醉生梦死的丑恶年代,皮影戏是那赌场里的“靡靡之音”,福贵会欣赏,会唱,是时尚和身份的象征。落魄后的福贵,在家珍回家后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去龙二家借钱谋生计,“救急不救穷”,龙二借给福贵一套皮影戏,福贵——这个昔日纨绔公子哥的命运,自此就与皮影戏紧紧相连。福贵组了戏班,开始靠此营生,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平淡却安定的唱戏生活,这样的生活却也没能维持多久。是在一次唱戏的时候,福贵又一次被拉进了历史的漩涡——他被国民党拉去充了军。此后,即使是在兵荒马乱年代里,福贵的一箱皮影,也始终不离福贵左右——“借人家的,还得还,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呢”。福贵一心想着回家,这或许是活下去的唯一的理由。带着皮影,就像是怀揣着希望,心未死。背着皮影盲目奔跑的福贵,很快又做了解放军的俘虏,因为皮影,福贵可以在军营里给解放军唱戏。终于,福贵盼来了回家的日子,他背着一箱皮影,满怀憧憬地回家了。就像人生路上,突然走进了一个岔路口,走了好久地冤枉路,终于又回归正道了。全民大炼钢铁的年代里,家家户户都要把带铁的东西捐出去,不谙世事的有庆险些葬送掉福贵的一箱宝贝。福贵在炼钢的工地上为全镇的人唱戏,有庆恶作剧给他送去加了醋和辣椒的茶水,接着喷茶,哄笑,追打……虽然炼钢一事荒唐可笑,但在这样的场面里,却也丝毫没有防碍本片展现它难得的一幕温情脉脉的场面。后来的一天,福贵正在戏台唱戏,这时,得知有庆出事的消息,有庆死了,福贵生命中又一次沉重的打击。文革时代到了,虽然福贵仍然与时俱进地提议建立毛泽东思想皮影宣传队,来全力保住“旧时代的”皮影戏,但终于没能成功,皮影戏在福贵家的火盆里化为灰烬。至此,皮影戏似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其实不然。在影片的结尾处,福贵从床下拖出空空的皮影箱,让馒头把小鸡们放在里面,然后开始给馒头将那个古老的故事:小鸡长大了就会变成鹅,鹅长大了就会变成羊,羊长大了就会变成牛……皮影箱,这个曾经盛满了希望的箱子,如今又以另一种方式盛满了希望。

再有,“皮影戏”是全片故事的线索,穿针引线般将福贵的片断的人生故事串连起来,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福贵的人生起起伏伏,充满了戏剧般的色彩。青年时代的他是富家子弟浪荡少爷,直到赌博输掉全部家产,妻离子散,落魄为贫苦人,跌落到人生第一个低谷,是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挫折,也是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壮年福贵开始以皮影戏维持生计,直到被拉去充军,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是他人生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中年福贵回到故乡,和家里的亲人团聚,共同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经历了有庆的意外死亡,皮影戏被焚烧,凤霞出嫁,凤霞的死,馒头的出生……直到暮年。福贵人生起伏跌宕,但都是通过“皮影戏”这条线索来串连,使福贵人生中的原本独立的篇章自然而然地连贯成一体,让我们看来天衣无缝,浑然不觉中,以为自己用131分钟就读完了一个人的整整一生。

最后,“皮影戏”较之原著中的“农耕”,更加的电影化,更便于创作人员用丰富的电影视听语言来表达和诠释原著的精髓和精神要诣,也给了电影创作人员更大地二度创作地空间。而从受众的角度看,观众也是这一改变的受益者。这样的改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忠于原著的。

《活着》的原著小说中,福贵是生活在农村的,落魄之后就靠种地拿工分来维持生活,第三人称的“我”作为故事的讲述者,是在农田边遇见正赶着老牛耕地的福贵老人,也是在农田边与老人福贵聊天,从而一点点地了解了福贵悲苦地一生。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文学体裁中完全可行,然而在电影中却不然,如果只是忠于原著,福贵是地道的农民,守着土地,日复一日地耕种,这样的农耕生活表现在电影中,除可行性很差以外,将显得拖沓平淡,枯燥乏味,从风格上讲,似乎更适合记录片式的电影。总而言之,一味地忠于原著中作者对福贵的人物设定,将不利于电影化的表现人物,即不利于用电影独有的,视听的语言来表现人物。

电影《活着》中,福贵一家生活在城镇,落魄后以皮影戏这种职业为生,也是合情合理,情节发展一气呵成,顺水推舟般自然。

另外,除以上分析的加入“皮影戏”的优势外,皮影戏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绕有韵味的民间艺术形式——光影下,纷繁灵巧的皮影人物频繁动作,配以磅礴高亢的秦腔和铿锵紧凑的鼓点,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这种人物身份的成功置换,使得全片的基调深沉浓重而不沉闷乏味,是对现实生活的表现而非再现。所以,把“皮影戏”运用在电影《活着》中,极大地增加了电影的观赏性和美感,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短评

活着就是一切!戛纳评委会大奖,老谋子最好的电影。

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个人认为是张义谋最好的电影。

7分钟前
  • 艾小柯
  • 力荐

有些人活过来了,有些人死去了,命运,往往不肯将幸福给予善良而又卑微的人们。 反而叫那些人们一惨到底。。。

9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年代记实录,看了让人不舒服,特别是里面的台词,虽然他们在拼尽全力的活着,可是却又显得如此可笑和悲凉。“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牛长大了就是共产主义了。”

12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中国不是没有好电影,而是真正好的电影没有在这个社会喘息的余地。竟沦落至此,天涯同道,难语归途。友庆死掉的那段,泣不成声,不忍卒读,他们逃不过。

13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从一开始不可能让人哭,我就哭得一塌糊涂,因为这部片,又不全是。

17分钟前
  • shu
  • 力荐

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即便不少广播标语甚至背景无法翻译传达给外国人,仍然斩获戛纳评审团大奖,葛优也凭借超凡的演技加冕影帝。即便小说和题材占得不少先天优势,老谋子的改编依然居功至伟。影片配乐带入感极强,摄影沉稳大气,黑色幽默里满是政治讽刺,平实质朴中尽显悲凉无奈。(9.0/10)

2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改编自余华的小说【活着】。很好看。书和电影都好看。活着的人比死了的人还痛苦。我觉得是的。

25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力荐

国家走了一小段弯路,对于一代人就是蹉跎了一辈子。生活不易,还是得这么活着。笑中带泪,死人堆里暗暗许下活着的誓约,可谁也不曾想大环境下生活的艰辛。国师在第五代导演最好的时期奉献了极其有温度的作品。经年以后,鹤发的富贵摇着蒲扇回想那天不让有庆上学,少买几个馒头就好了,可生活不曾回头。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是互相折磨 活着就是不对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还得互相安慰 活着就会憔悴 活着就是受罪 活着就是劳累 活着就得拼命挣扎 活着就得干脆——尹吾 你笑着流出了泪

30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先看的小说 才找出这部电影来看 很喜欢余华的小说 大多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这里主人公一家子的命运 看小说更能体会 我记得那个老爷爷弓着腰 吆喝牛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一日复一日 土地旁的墓 那里有他的父母妻子女儿儿子 他们沉睡着 似乎能听到老爷爷的吆喝声

34分钟前
  • lynn
  • 力荐

看一次骂一次

39分钟前
  • 暖鱼
  • 力荐

对于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来说 这无疑是一部科幻片 (文革很科幻··)

41分钟前
  • A小姐
  • 力荐

演员选得很好,巩俐演啥像啥。但整体没有小说感人,可能小说太残酷了吧。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活到最后的人,往往最痛苦。

45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悲哀和可笑,你能在别人心酸的故事中读出些许温情,也能从自己的平凡中领会些许荡气回肠。电影少了原著的惨烈,但那种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悲凉还是存在的。

50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有庆死的时候,福贵在有庆的尸体前大喊“爹来了,有庆叫爹啊有庆”,家珍被人群拦着,拼命地想看看有庆最后一眼,哭着喊着“让我看看,有庆,让我看看”,然后她看着被血染红的白布盖着他的有庆,从她面前走过。我想起小说里那天晚上,福贵背着死掉的有庆往回走,深夜里他坐在村西的田埂上,一遍遍的看着他的儿子最后在天亮前,悄悄地埋掉了他,他怕死掉的有庆带走重病的家珍。后来家珍让福贵背着她往村西走,家珍说“我夜夜听着你从村西走过来,我就知道有庆死了”,夜晚他们站在村口,“有庆再也不会在这条路上跑来了”,那条路,那条有月光撒下来的路像是撒满了盐。小说里重病的家珍没看到有庆最后一眼,也没看到凤霞最后一眼,电影好在让妈妈再痛苦也最后一刻陪着孩子。电影的福贵没那么悲惨,最后他的家珍还在,二喜还在,馒头也还在,真好。

53分钟前
  • kk
  • 力荐

不看的话人生就不圆满!

56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没有原著好看啊

59分钟前
  • 匹诺曹
  • 还行

说真的,任何一个国家把这样一部伟大的电影禁掉都是这个国家的耻辱。

1小时前
  • 王喝冰
  • 力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小时前
  • 沉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