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21

主演:威尔·法瑞尔  保罗·路德  凯瑟琳·哈恩  凯西·威尔逊  安德烈·博耶  维克托·沃尔夫  Kellie Blaise  莎拉尤·拉奧  亚历山大·陈  琳赛·卡夫  大卫·富特尼克  桑德拉·罗斯科  Kesia Brooke  Mathew Trent Hunnicutt  Alina Abbe  Austen Alazraqui  Sally Berman  Rob Brownstein  Gable Swanlund  

导演:迈克尔·肖沃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2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4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5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6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3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4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5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6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7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8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19邻家心理医生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19:05

详细剧情

  保罗·路德、威尔·法瑞尔将主演喜剧剧集《邻家心理医生》(The Shrink Next Door,暂译)。该剧故事源自真实事件,改编自同名播客,讲述心理医生艾克(路德饰)与他的长期客户马蒂(法瑞尔)之间奇特的关系。在治疗期间,艾克逐渐接管了马蒂的人生,搬进了马蒂家,还接管了他的家族产业。乔治娅·普里奇特(《副总统》)操刀剧本并担任执行制片人,迈克尔·肖沃特([大病])执导。

 长篇影评

 1 ) 剧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影子

断断续续的看了一些剧情,记录下一些感受:

1、咨询师遇到的攻击、敌意太大了,确实需要专业。laura对他赤裸裸的诱惑,亚里克斯初次见面的傲慢,无理,苏菲的不配合,激动,攻击,jake与army无休止的争吵、敌意。。。遇上一个就够让人消化的了。paul似乎习以为常了,他总能从对方不配合、敌意的谈话中抓到蛛丝马迹,真诚的提出一个个问题,让来访者更好的看清自己。尽管这个过程也充满了诸多的不确定性,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有很多防御,很多挣扎。但在彼此的努力下,双方都慢慢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在后面的剧情中,敌意,攻击,防御会少了许多,取而代之的是信任,脆弱。

2、不知道是不是剧情刻意的夸张,从观众的角度可以很明显看出laura的诱惑,亚里克斯隐藏在硬汉、优越感里面的脆弱,sophie歇斯里地后的孤独,倔强,jake与army相互责骂下的爱情。可是身为当事人,这样的模式是他们习以为常的,他们在这种行为模式下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咨询师则更容易从这些日常的互动中看到每个人隐藏在水面下的那部分冰山。每个人都带着面具在生活,理解了这一点,是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会多一些慈悲,少一些戾气?

3、剧中每个人都能看到自己或者是身边人的影子。会好奇是什么经历成就了现在的他们,有人习惯用身体诱惑喜欢的男性,有人追求完美却憎恨自己,有人是奥运体育的种子选手却憎恨自己企图自杀,有人习惯与最亲密的人用最不亲密的方式交流。口是心非其实是一种常态,我们总是在掩饰什么,我们总是在逃避什么,口里说不身体却很诚实。

 2 ) 心理咨询师眼中的Alex

这部出品于2008年的《扪心问诊》,因其编剧团队的专业和演职人员的精良,至今依旧是心理咨询师们培训入门的必看项目。前赴后继的咨询师,把该剧中的对话当做自己从业的重要指标,反复观摩和学习。如此重要的一部剧集,现在才来和我的读者朋友们聊聊,是我拖延了。

《扪心问诊》一共有四组来访五个咨询,第五个咨询是作为心理咨询师的男主角Paul自己寻求分析的过程。今天先和大家就第二位来访者Alex的第一次初始访谈,从我们心理咨询的专业角度为大家做拆解和分析。有时间的话,Alex后续的咨询推进以及另外几位来访者都会慢慢通过文章的形式来介绍。

Alex是一位飞行员,自诩他这样的人是“best of the best”。用我们中国话来说,就是高手中的高手。所以他找心理咨询师,也需要寻找最好的,并且进门没说几句话就告诉Paul这点。

如果咨询师此时认为来访者在夸奖和讨好自己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人类绝大多数时候都习惯性的围绕自己,Alex嘴上说着“我打听过了,你是最好的”,但言下之意是在展现自己。他想告诉咨询师,因为我足够优秀,你才配得上我,配得上成为我的咨询师为我工作。

Alex是个典型的自恋型人格。

从他在门口漫不经心的摆出一个帅气的动作亮相,到进门傲慢的四处环顾,到随意翻动Paul书柜里的书籍和物品,都在通过动作展现自己的对这个新场所的主权。

来访者的语言信息很重,非语言信息更重要。尤其是第一次咨询,他们是如何找到咨询师,通过什么方式预约咨询师的时间段,如何走进咨询室,到他们如何开口说第一句话,都是在通过非语言信息表达他们自己。

在我多年的临床咨询工作中也遇到过不少来访者希望先把他们遇到的困扰通过文字的形式发送给我,而不是走进咨询室当面告诉我。一般我都是拒绝的,因为文字会屏蔽到许多掉语言信息。但同时,他们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方式也是值得作为咨询师的我们思索的。不同的原因,都可能指向他们不同的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背后的成因。

当然来访者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更重要,作为咨询师永远懂得“听,比说更重要”的真理。

比昂建议我们咨询师需要以“无忆无欲”的状态倾听每一次和来访的会谈,展开来说就是需要清空自己的头脑,尝试无偏见的接收来访者的想法和感受。当咨询师做到清空自己并且不带个人偏见的去倾听,可以让来访者将他们自身认为“有毒”的无法忍受的情感等放置在咨询师这个容器里。

温尼科特也提到了“抱持”,是一种潜在空间。咨询师们需要创造一个空间,以便于让来访者们可以在其中安全和自由的讲述他们的真实体验。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Alex说了什么。

他还没坐下来的时候就提到了“规矩”,问Paul这里有什么规矩。然后是关于“最好的”一番评论,说明他为什么来找Paul而不是其他的咨询师。当Paul提出“最好的”往往带有主观判断的时候,Alex马上强调这是有道理的,甚至是有数据可查的。“数据”这个词,和前面的“规矩”似乎在某种语境里类似。

来访者认为自己找了最好的咨询师就结束了吗?并不是。对于Alex而言,试探才刚刚开始。所以,他问了Paul两次:“你认识我吗?”

面对这个问题,不但Paul一头雾水,恐怕观众也同样迷茫。可是这对Alex而言太合理了,前不久他刚炸毁了巴格达郊区一所满是孩子的穆斯林学校,这可是一个大事件。在当地,极端组织通过一些手段查到了执行这次任务的Alex本人的照片,并将他的头像在网络上传播和悬赏。所以,Paul必须认识他。

Alex详尽的描述了这次袭击平民的事件以及他本人资料被泄露的事,平静中甚至带了一些自豪。不用等Paul询问他对这些事的感受,他自己就说了。无论是CNN上那些孩子的尸体,还是网络上他的照片被人从嘴的左边割到右边,都没有困扰到他。

他睡的象个孩子似得安详。没有因为被悬赏的恐惧,也没有因为自己的举动让那么多孩子丧命的内疚,什么感受都没有。而更可能让人生气的是,Alex对此很是自豪。这骄傲的态度,若不是在咨询室,恐怕对面的人已经站起来想走了。

同样是人际间的一种谈话方式,心理咨询不同于日常社交对话的是咨询师并不需要将自己的需求放置在这场谈话中。普通人际对话,双方或多方参与的每个人都有在谈话中展现自我的需求,都会创造许多个自我表达的机会而不是给予对方表达自我的空间。所以大家彼此可能打断对方的话题,或随意转换谈话的主题。而心理咨询师在咨询中能做到全心全意的围绕来访者,就算觉察当下自己的感受也是为来访者服务的。

对这位在咨询室里高谈阔论的“杀人凶手”,作为咨询师Paul看到的是对方侃侃而谈自己是一座多么精密的仪器。Alex为自己能如此冷静和精准执行任务而自豪,因为这帮助他防御了夺走十六个孩子的生命带来的痛苦。

他还告诉Paul,如果他没集中目标,那才应该受到责备。因为这就是军中的规矩,系统的运作方式。这里,“规矩”再一次重现。

当佛洛依德开始运用谈话方式而不是药物等方式治疗当时的一些病人,邀请他们在躺椅上放松的说出他们的任何思想和情感时,他发现病人们哪怕很努力的想要将他们的所思所想都汇报出来,却总有什么东西在阻挡他们那么做。无论佛洛依德如何努力为他的病人营造接纳安全的氛围都无济于事,直到他发现原来病人们好象把他当做了他们早年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并用和这个重要人物的互动模式在和他交流。

那么我相信,看过《扪心问诊》Alex这部分的读者们应该已经知道了,在Alex心中那个重要人物就是他的父亲。当他面对Paul这样一位在权威位置上,还是男性的咨询师。向心目中的“父亲”展现自己的强悍和优秀,哪怕造成十六名少年的死亡都豪不内疚,才是这位来访者的内在重要客体关系模式。

如果Alex喜欢和认可父亲这种将内疚完全压抑掉的方式,他就无需向咨询师Paul反复证明自己了。他的所作所为,是希望让Paul看到,自己还是那台被父亲肯定的精密仪器。但这恰恰说明Alex这台“仪器”出了问题,因为内疚和自责正在他的心中蔓延。他自己已经无法阻止,以至于要来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

可是,来访者并不会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己,并直接送给咨询师一个关于解决自己问题的答案。Alex的意识中认为促使他走进咨询室的原因是需要一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能否回到巴格达郊区那个被炸毁的学校看看。而这个看似很重要的问题,他却在咨询最后才提出。甚至在走进咨询室之前,他已经联系好一个国际志愿者组织,并买好了机票。所以寻求这件事的建议根本不是他走进咨询室的真正目的,而真正的目的需要我们心理咨询师通过仔细聆听这次咨询、也包括之后的咨询中来访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去发现。

母亲过世的时候,Alex的父亲甚至没有流露出悲伤。他忙着处理一大堆日常事务,而且告诉Alex他们没时间悲伤,没时间为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一个人的离世而流泪。然后,在母亲过世一年不到的时间,父亲又和其他人结婚了。

这段来自来访者早年的故事传达了两个情况。

其一是Alex并不欣赏父亲把情感都压抑下去让自己变成精密仪器的做法,所以他也不喜欢在军队中被训练成仪器的自己,以至于发生了穆斯林学校炸毁事件后,他做了类似自杀的行为。之后他和妻子的离婚,也是对妻子身上和自己类似的强规则的部分的深恶痛绝。

其二就如同Paul当场提出的,Alex把穆斯林学校炸毁事件和母亲的过世相提并论。虽然Alex立刻否认这是两件事,但他马上说母亲过世是最让他悲伤的。那也意味着,亲手按下了发射键的他为那些死在炸弹下的孩子们感到深深的悲伤和自责。

可是,他不能面对自己的这份情感,因为成为“精密仪器”是Alex向父亲认同并得到父亲肯定的惯有模式,但这和现在因为穆斯林学校事件而产生的内疚和悲伤是冲突的。

于是,紧接着Alex讲了一件最近发生在他身上的自毁事件。和自己的医生好友一起跑步,在对方明确劝阻的情况下,他依旧坚持要完成超过他们日常运动量的强度,导致了心脏休克,差一点就死了。

对一位有经验的咨询师,比如Paul而言,应该知道Alex在过度的运动强度下其实是在实施一次自毁行为。虽然第一次咨询中来访者已经呈现了足够多的信息,但对咨询师们来说判断出来访者真正的咨询目的以及他的故事背后想要传达的东西只是第一步,更艰难的工作在后面。

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都知道,我们首先要帮助来访者潜意识意识化,其次要为来访者带去矫正性体验。然而,短短几个字包含的可能是长达数年的艰苦工作。如同这部影视剧里所展现的,Paul不但要容纳Alex因为自恋而发散出的时不时的贬低和嘲讽,也会遇到Alex的阻抗直接拒绝讨论和父亲相关的话题。所以并不是咨询师看清了,咨询工作就能飞速推进。

所以咨询师看到了来访者潜意识的内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如何让来访者意识到才能让心理咨询的会谈起作用。意识到后,有时来访者的变化已经悄然而至,而更多的时候创伤性的体验没有发生改变,依旧有艰巨的工作在等待咨访双方。

虽然《扪心问诊》已经尽可能的还原了心理咨询的真实情况,相比真正的心理咨询依旧做了许多的浓缩和提炼,也增加了戏剧冲突。我们并不可能在第一次咨询中得到类似Alex这样丰富的信息,不但有其人格基础的充分展现,还有童年和重要客体之间的故事,以及潜意识中清晰的标记。所有这些信息,在真实的心理咨询中,可能需要花费好几节的咨询时间才能徐徐展开。

相信心理咨询师们多少都会遇到他人这样的疑问,你们的工作难道不是“坐着收钱”吗?要知道,光在咨询室里坐着认真聆听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同我前文做写,需要咨询师能做到清空和节制,成为来访者的容器,并起到一面干净的不带自身价值观偏见的镜子照见来访。这需要经年累月的学习和训练,经年累月的督导和分析,才能小有所成。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影心理。

 3 ) 所有的答案都在你心里

写于2015年5月24日

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剧。它有剧情,但是这些剧情几乎都是通过语言所表现的。一集25分钟左右,而你看到的几乎是23分钟的对话。是的,每一集都是心理医生与他病人的对话,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治疗过程。

有人在评论的时候留言说他只想知道大家是怎么坚持看完每一集的。仅仅是对话而已,能有多大的吸引力?一间不大的屋子,一个可以坐3个人左右的长沙发,一把治疗师坐的椅子,一张办公桌,几排书架和一些小摆设。

可是真的很有吸引力。虽然,那些问题可能并没有发生在你身上。那些困境你也不曾遭遇。他们的性格在你看来也会稍显夸张。可是人就是这样奇怪的物种,你总是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存在。

最大的收获是,在他们的治疗过程里发现。原来有很多想法,我们并不自知。我们以为我们表达的是A,想要的是B,得到的是C,而事实完全不是那样的。

有时候,我会为看到的情形着急。因为,我们不懂为什么他们身上会有那么深重的执念。这种执念,并不是那种我爱你,为什么你就不能爱我的执念。而是,我们如此坚持自己的念头,哪怕它是错的,它并不是自己真实想要的。

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强迫,焦虑,伤心种种不好的感觉,并不是他人造成的,而我们自己可以控制。悲伤的是,一些我们所以为的快乐,幸福,爱慕也可能只是我们自己的一场幻觉。

这个世上,并没有什么重要过你自己。你都不在了,这整个世界就都是不存在的。以前,我特别执着于快乐和幸福。常常会问,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不幸福呢?现在我知道,所有情绪都有它存在的意义,毕竟,一个会哭会笑有各种情绪的人看起来才更像一个真实的人不是吗?

 4 ) Sophie ——渴望关爱的带刺少女

Sophie,16岁女孩,体操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赛选拔前夕摔断了双胳膊,无法进入集训训练营,可能还面临被剥夺后续资格或被起诉的麻烦,被要求参加自杀方面的精神评估。

最初接受社工评估时,与其起了冲突,她认定社工与母亲一样不愿意听她说话,还装的像了解自己一样。于是被母亲推荐来到paul的诊室。

Sophie身上表现出强烈的矛盾感。胳膊受伤无法开门,却拒绝paul的帮助。表面上生气母亲给paul打电话说了不理解自己的话,实际上借着生气探寻母亲有没打过电话。一个浑身包裹着刺的少女,拒绝着他人的靠近,孤独而绝望。

Sophie6岁半开始学体操,12岁拿到全国冠军,父母离异且关系恶劣,去看她比赛都不愿意坐一起。父亲忙着自己的展览摄影,各处搬家,无暇顾及她,但偶尔能听她说话。母亲不愿意了解她理解她,把她当小孩,不允许她做决定。她跟体操队的姑娘们关系也很糟,高强度的竞争,互相嘲笑嫉妒。唯一让她感到关爱的是教练cy,可cy却利用sophie渴求关爱的心理,利用她剥削她,也许跟她有不伦性关系。

Sophie摆荡在一个危机四伏的船上,风雨飘摇,无人支撑,她很害怕。她担心自己不能选拔上参加奥林匹克竞赛,而这荣耀似乎是她唯一的傍身皇冠。她希望父母能关心她,听她讲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可这不可能,于是她出了一场车祸。她还是未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她受伤了躺在救护车里,也不愿意给出父母的电话号码。

这种渴望关心又反复遭到拒绝的经历,让Sophie形成了矛盾的人际关系。她渴望着关爱,又拒绝别人的靠近,也许她害怕得不到,也许是觉得自己不值当,也许是害怕被利用。

且看paul如何一步步避开玫瑰之刺,跟sophie产生连接,打开她的包裹。

1.第一次的试图接近

sophie说了一堆讨厌的人和事。总之拒绝承认自己有自杀倾向,也不愿意谈论生活,更别提父母什么的了。只想尽快拿到paul的评估报告,认定自己精神正常,就可以走人。

转折点在sophie说既然paul不能给专业意见,自己还是走吧,paul未表达反对意见,也许这跟sophie母亲的做法不一样,sophie愿意打开一个小窗口。paul没有读她的报告,sophie很难过,觉得paul对她也没兴趣。paul向她保证他很愿意了解她关心她。她坚持他应该读报告,paul于是老老实实读报告,sophie则开始通过书来谈论自己(是真的喜欢还是装门面,那些顶层目光不及的书真可怜),一旦触及到她自己的想法,她又缩进龟壳里。

Sophie很敏感,也很善解人意,发现咨询师患有哮喘,还把药瓶扔给他。咨询师说自己找了很久也没找到,今天找到了。她开始愿意谈论死亡,但仍不愿意谈论自己的问题。她很焦虑,想要喝水。咨询师给她插了一个吸管,告诉她这是为小病人准备的,sophie很高兴。paul问她什么是最让人难过的,sophie说被当成小孩子。

sophie希望享受关心,又能有自己的自主性,她的妈妈并不懂她,而是关心体操带来的荣耀。面对压力,她希望有人能关心自己鼓励自己,能告诉她自己是可以的。paul镜映了这部分,sophie产生了母性移情,她希望能有paul女儿的待遇。

结束时paul给她布置了一个作业,让她跟父亲或母亲一起写一份对自己的评估报告。

2.第二次的两次面质

第二次来时,paul无意间听到sophie在车上与cy的对话。sophie湿淋淋进来,问paul能不能帮她换衣服,paul拒绝了,叫来老婆kate帮忙。kate的温柔和关心软化了不少sophie身上的刺,sophie已开始信任他了。她问paul“你是庸医吗”,而不似之前,直接将paul归为跟父母一样可恶的人。paul面质打电话的事情,好不容易建立的关系又降到了冰点,sophie又缩回去了。

后来sophie谈论与体育馆女孩的糟糕关系,paul猜出厌食症和暴食症的词和人,关系有一些缓和。接着paul读了未写完的报告,sophie哭起来了,她应该没想到paul眼中的她如此美好,于是跟父母的关系开始出现在话题中。

paul又说试了sophie的刷牙姿势,镜映了sophie不愿面对的无助又无用的感受,咨询关系又进一步加深,paul给了第二次面质。paul对sophie试图诱惑他的解读是,在sophie的生活中,有人这样破坏规则利用了她,她想试探这里是否也会这样,来确认安全。

第二次面质是成功的。

sophie谈到了车祸谈到了死亡,她期待自己受伤时父母能关爱自己,可还是没得到,还伤了两个胳膊。她坐在救护车里,想象有人朝里看的关切目光,可除了自己,什么也没有。sophie如此的绝望、孤独,难怪一直希望可以跟随队友去加州训练营,即使自己无法参与训练。

她跟cy的关系仍然是一个禁忌,她在等待可以打开的时机。

 5 ) 亲爱的弗洛伊德医生

伍迪•艾伦在《安妮.霍尔》里讲过一个老笑话。一个家伙去见他的心理医生说:“我弟弟疯了,他以为自己是鸡。”医生问他:“为什么不带他本人来?”那人说:“但我需要鸡蛋啊。”
这是他对男女关系的看法,“它是最不合理、疯狂、怪异的。但我们一直经历这些,因为我们大都需要蛋。”
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城市生活高压而寂寞,为了接受荒谬的生存前提,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精神失常。越是敏感的人,痛苦越多。但真正要到看心理医生的地步,在中国人仍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不妨看看《问诊》。
有人把《问诊》比喻成电视剧里的花椰菜,有营养,但不好吃。其实,碰对了厨师和食客,花椰菜也可以非常美味。这本是一部以色列的电视剧,以色列人拍这部剧的成本,还不够买一双《欲望城市》里的鞋子,其受欢迎程度却几乎构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后来被HBO引进,从希伯来语到英语,台词几乎是逐字逐句的翻译。导演是加西亚•罗德里格(Rodrigo Garcia),大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儿子。也许是因为父亲的盛名,他没有选择写小说,而是当了电视剧导演,拍过著名的《六尺之下》、《黑道家族》,都是很边缘,但极有创意的故事。《纽约时报》有一篇关于他的特写,说他在捕捉女性脆弱的心理方面有天赋的才华,这在《问诊》中表现的很明显。
与《迷失》、《英雄》相比,《问诊》的剧情和角色都出奇的简单。剧中主角是心理医生保罗和他的四个病人,每周轮流四次问诊,每次30分钟,最后一天他去见自己的心理医生。每一集都像一幕独幕剧,只有两三个演员,摄影机几乎从未离开过心理医生的办公室: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走动的声音。30分钟的剧情完全靠对话支撑,看下来居然不觉得枯燥,全在语言和演员的功力。所以罗德里格说,“这部剧只关于表演与写作。”
周一是劳拉,30岁,性感美丽的女人,有自毁倾向,爱上了自己的心理医生,心理学术语叫“情欲移情”(Erotic Transference);
周二是埃里克斯,一个轰炸机飞行员,典型的自恋型人格障碍,在巴格达误炸了一个学校,死了16个孩子,却感觉不到负罪感;
周三是苏菲,一个16岁的体操女选手,聪敏、尖刻、混乱、不乏少女的天真,有自杀倾向,她的生活基本上被周围的成年人给毁了;
周四是艾米和杰克,一对问题夫妻,为怀孕还是堕胎争执不休,对彼此的怨怼简直如滔滔江水,让人透不过气来;
周五,不堪重负的保罗去看自己的心理医生吉娜——他青年时代的导师,一个温暖、敏感的倾听者和保护者,但因旧仇新伤,他们之间的辩论反而是最激烈的,有时让人身心俱疲。
在伍迪•艾伦的电影里,心理医生经常被塑造成一群可笑无用的人,主角往往看了十几年心理医生没见好转却一直付钱看,即使《黑道家族》中坚强的Melfi医生,多少也是有些滑稽的。很少有电视剧一本正经的描述一个心理医生的故事,尤其是详细的问诊过程。因为可以想象其中的枯燥:长长的沉默,犹豫的供认,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汇表达自己,直面一个人目光聚焦时的尴尬和隐秘的喜悦。身在其中者也许如临大敌,但外人看来,这个过程是十分沉闷的。
然而,在《问诊》里,保罗在与病人的对话中,察言观色、抽丝剥茧的过程,简直像阿加莎的侦探故事。这四个病人都聪明,谨慎,戒心重重,他们的话语被层层的暗示、隐喻、敌意和逃避所遮盖——弗洛伊德曾把心理分析比作考古学,在层层的废墟下发掘意义。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用词,也许是某个伤口的入口。一个眼神的回避,往往是心理防线的突破点。沉默是迂回的攻击。刻薄是恐惧的变体。傲慢是悲伤的掩饰。而心理医生对人性的洞察力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在他们的话语中分离现实与虚幻,谎言与秘密,割开伤口时不是不残酷的。飞行员傲慢自大,神憎鬼厌,你甚至希望有人一拳把他轰出去,但他的负罪感被压制在童年阴影和自我保护的层层盔甲之下。他怀念飞行,因为天空是一个简单安静的地方。那个叫苏菲的女孩,看似没心没肺,桀骜愤怒,几个回合下来,渐渐暴露出脆弱,让人心碎的一面。她也有她的避难所——平衡木是唯一让她感到安全的地方。他们都绝望的想要抹去过去的人生。他们都刻意的遗忘那些真正伤害他们的伤口。
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对话就像一场智力的格斗,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每一句话都话中有话,编剧隐藏信息的聪明程度不亚于揭示真相。他们知道何时改变话题,何时继续,何时跳开,何时回转。不过,也有令人无法信服的地方,病人都太善于表达自己了,滔滔不绝,尤其是劳拉,她对于生活中的不愉快和失调,语言的准确性和直觉的敏锐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心理医生本人。
观看保罗与吉娜之间的斗法则是另外一种乐趣。两位心理医生棋逢对手,心理学理论满天飞,却是同样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也许是医者不自医,他们俩看上去比谁都寂寞。尤其是保罗,他整个人坐在那里,就有一种悲哀的味道,像一件揉皱了的旧毛衣。他是这样一种男人,到了一定的阶段,生活中一切他习以为常、以为牢不可破的东西,都开始分崩离析。他以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荣,他能看穿每一个人,唯独看不穿自己,或者不愿意看穿。他将自己代入病人的角色,感受他们的空虚和恐惧,“如果我不爱他们,就无法治疗他们”。这原本不是心理医生该说的话,因为一旦他的分析沾了个人的感情色彩,医生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变得脆弱、冲动、会犯错,有时甚至说话不经大脑。罗德里格说的好,“就像我妈常说的,你靠一个人近了,总会看到他的脏内裤。”但这也是人们喜欢他的原因——他毕竟不是神。
保罗的扮演者是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他那陡峭的眉毛,悲伤的爱尔兰人的眼睛据说让很多观众痴狂。他们一次次的倒回去重看,观摩他看似迟缓的身体语言,说他舔着唇沉思的样子性感无比;他们称他“亲爱的弗洛伊德医生”,欣赏他仿佛隔着云端看世间的姿态;甚至有人走火入魔,在街头拦住他,求他不要跟着劳拉走,或者要求免费的心理咨询。这位心理医生变成了新“梦幻先生”,全美国女人的“移情投射对象”,再次让美国人分不清现实与虚幻。HBO一度决定停播《问诊》,在粉丝的强烈抗议之下,才决定投拍第二季。
第一季结束了,不知道剧中人是否从此积极地收拾生活,从头再来。不过,心理学界已经接受了这部片子,并且展开了专业的讨论,比如投射、移情和反移情。为了招徕观众, HBO甚至打出口号说,《问诊》是“免费的心理治疗”。
中国人很少去看心理医生,有时候与朋友喝杯茶,聊聊天,抱怨一下上天为什么捉弄人类,日子似乎就变得容易一点。我们都是彼此的心理医生。《问诊》的作用也差不多,虽然剧中人的遭遇与我们相差甚远,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框架——儿时的创伤和内心的性冲动是很多精神问题的根源——也未必令中国人信服,但在医生和病人的交锋中,我们偶尔会认出自己内心深处的危机:拒绝、恐惧、欲望,错置的爱或恨,对认同和归属的渴望。就像保罗的妻子所说的,“谁不想被人渴望?哪怕只是属于某种东西的一部分,无需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也无需是什么美好的。”
不过,医治灵魂不比医治肉体。就像剧中一个病人所说的,“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在看清了自己的真相之后,也许永远都不回去了。

 6 ) 如果你能发现一些事情

    看in treatment你需要很安静,但决非是那种端一杯咖啡点上蜡烛营造点小资氛围的静。可能你不需要有多么深刻,但是在你发觉许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突然在你身上有所显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它确实有些神奇。可能最神奇的事情就是突然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发现了自己,或者说有许多不能明白的事情豁然开朗起来。的确,片子里过多的心理学技巧在不断堆砌,情节似乎相当散乱。可是,这种状态却给每个人的内心一种推动,或者说是一个冲击。当你完全没有头绪的时候就会停止猜测和估计,而仅仅是任凭片子里的每一句话引导。你不会觉得那个病人就是你,因为你们完全不一样,发生的事情当然是不一样的。他们是病人,而且很严重。或者说,剧情要求他们表现的夸张。但其实,只有从那些夸大的细节中才能发现其实所有的细节,微小的细节都被还原了。其实,所有的病态和不解,都缘自你自己,很真实的自己。
     或许很无聊,很冗长。大段的对话和没有表情的交流,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冷漠却催生出另一个发人深省。
     难道他们在讲着自己的故事。

 短评

心理咨询师真是个伟大的职业,Paul 竟然用全然的卷入反移情成功治疗了对他移情的女病人。我对这一季里的每个人物都抱有巨大的同理心,每次哭泣在我看来都是治疗有效的时刻。分离是常态,死亡或离婚,学会面对它,自己可能就长大了。心疼Sophie,我跟她有共鸣。

6分钟前
  • 饥饿艺术家
  • 力荐

主角,感性,温和,温柔,孤独,很迷人的性格。dead inside(第一季离婚),重新认识父亲和自我(第二季),end of practice,experiencethe real world,being alone(第三季)。全片的戏剧性完全靠室内对话展开,很特别。

9分钟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

这剧非常接近真实的心理咨询

10分钟前
  • Ying
  • 力荐

很难说是一部psychotherapy 的标准范例:除了Sophie 的个案,其余来访者的问题都未能通过治疗获得解决,剧集篇幅和戏剧冲突使得Paul操之过急,无视阻抗,逼问、强加解读,表现出自恋型治疗师的典型征兆;而Paul自己也认为,Sophie的治疗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本主义咨访关系的建立。但值得从业者关注的是什么:失败的移情转诊、伴侣治疗的进程与治疗师自身破碎的婚姻共振,与Gina的督导和婚姻咨询中呈现出的模糊边界和强烈power dynamic。therapist从来就不是单方接收讯息的助人神力,其自身的经历、喜好和动能必定在咨访和督导关系中产生影响,甚至外溢至其咨询室外的关系与生活,此种“破神”的呈现反思了心理动力治疗的局限,这种复杂性和破碎感更凸显了伦理、规则和边界的必要。

14分钟前
  • JowenSomething
  • 力荐

“这是我对心理学的疑虑:你发掘再发掘,直到你发现关于自己的所有真相,再在所有的伤口上撒一把盐,但这有什么好处呢?”

15分钟前
  • 久遠
  • 推荐

居然non-stop看完了。。。

16分钟前
  • Frenovus_L
  • 力荐

与其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不如与我倾诉一小时。

18分钟前
  • Myonlystar
  • 力荐

每次看完in treatment心理都很沉重。以前梦想的职业,现在用现实的眼光去审视觉得无比的凄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困兽,困兽之斗,何去何从。久病成良医,叹矣!

20分钟前
  • TT的鱼尾
  • 推荐

无趣

22分钟前
  • 房等等
  • 很差

从治疗意义上,paul与gina的精分治疗需要懂精神分析的人来观看,会有深刻的体会,现在的内心冲突几乎都是还原早年家庭冲突,如何将潜意识意识化相当有技术含量。故事情节上,每个人物都刻画的都非常形象生动。矛盾冲突设计合理。剧情饱满,及时同一个场景内少量镜头调度也不会使故事显得苍白生涩。

27分钟前
  • 酸性体质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心理片。

30分钟前
  • FluorineSpark
  • 力荐

临床心理学教学片。“咨询师和病人就像是同一个黏鼠板上的两只老鼠”,不能同意更多。

35分钟前
  • 丹AI🌵
  • 力荐

在显示器前做一次免费的心理治疗

37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如果要我选我最崇拜剧,这一部绝对上榜,但是这么多年,我一直无法完成这部剧的观看,甚至很多时候打开播放器我不能直视它。

40分钟前
  • 旅人之忆
  • 力荐

Paul自己的崩溃是这个剧最有趣的地方,另一种意义上的登堂入室。

42分钟前
  • 郁章
  • 力荐

隔了两年多又接着从34集开始看,感觉却不太一样了。Paul对Amy深层问题的阐释让我觉得侵略性非常强,如果我是咨询室里的来访者,大概马上会叫咨询师住嘴,然后离开再也不会回来了。不过他的阐释非常有道理,可以作为专业参考之用。只是我认为咨询师将这类分析内容留在自己脑中便好,还是把解读的空间留给来访者本人吧。

46分钟前
  • 沁云
  • 推荐

Laura太美,根本无法抗拒的诱惑。

51分钟前
  • JAMUPAI
  • 力荐

真是良心剧,我大约撑过前3集才渐入佳境- -- -

53分钟前
  • 水湄物语
  • 力荐

心是急流深谷,你能探测到什么程度?很难看到专业度如此之高的心理剧,可以做为心理学临床教学观摩片,用以做案例分析,随同剧中人物一起潜入意识深处拆解心结。以纯会话形式展开,如同真正的问诊。非常考验编剧台词功夫与洞察力。演员们集体做到无痕表演,无表演的表演。这已不是剧,而是生活本身。

55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In treatment 在努力还原一个真实的心理医生的工作和生活。你能看见来访者和治疗师之间微妙的关系,看见治疗师本身的生活。它既不神秘,也不随意。对心理咨询感兴趣的盆友们,强力推荐之。

56分钟前
  • 简里里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