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

剧情片台湾1994

主演:陈湘琪,王柏森,邓安宁,李芹,王维明,倪淑君,陈以文,金燕玲,金士杰,鸿鸿

导演:杨德昌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31 21:22

详细剧情

  Birdy(王也明)、Molly(倪淑君)、琪琪(陈湘琪)、小明(王维明)四个大学同学毕业后做着不同的工作,表面光鲜程度虽有异,都有身份转变(由学生到社会人)时期的尴尬。而这其中最难做人的,是夹在好友Molly与男友小明之间的琪琪,她只能暗自努力,以期好友、男友的事业与生活能有所改观,三人的关系能有所改善,却得到双方的误会。  Molly的姐夫(阎鸿亚)在认定生活就是由若干玩笑构成的排列组合后,开始转身面向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然而他自认重获精神家园之时,却收获了同琪琪一样的无奈——两人被认定不过是演技好的实力派而已。人生的荒谬与悖论就此呈现,表演只有迎合了旁观者(观众)的心里,才会被认定为“真实可信”。

 长篇影评

 1 ) 佛陀肚里是坟墓

《独立时代》

王德威曾形容朱天心是老灵魂:阅人述事,洞若观火,笔调老辣苍凉,知道太平盛世其实隐藏了无数劫毁的契机,也惊讶在死生大限之前,凡夫俗子竟能活得如此浑然无知觉。

杨德昌也是这样一位老灵魂。他质疑日常生活的逻辑,反感资本主义的叙述,解读混乱失序的都市,他要把社会那封闭,盲从,虚伪的本相展现给人看。

《大佛普拉斯》中,黄启文杀害叶女士后,把她放进佛肚里。谁也料想不到:佛陀肚里竟成了一座坟墓。最贪念的生和最灰暗的死,紧邻着最肃穆端庄的彻悟。这种并置不无讽刺。

《独立时代》

杨德昌的电影,往往都是在揭示「佛陀肚里是坟墓」的残酷真相。他保留着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辨。

《独立时代》摧毁了中国人的情面社会的表象,它的内里,不过也是一座灰凉的坟墓:疏离,压抑,孤寂。置身其中,没有人不对此绝望,甚至连发明了这个社会的儒者,也同样举步维艰,他们的教义被曲解成精于算计,理想主义被功利和实用取代。因而《独立时代》的英文翻译,又叫《儒者的困惑》。

杨德昌拍出了众声喧哗的时代的困惑。他的愤怒与理性,他的明辨与反思,让他成为了我们的老灵魂。

《独立时代》

《独立时代》展现了一幅当代社会的人物群象。

Molly很有事业心,她有一家广告公司,但经营不善,财务出现赤字。她家是大财团,家族为了两大财团能够联姻,安排她嫁给阿钦。阿钦有钱却没有主见,但他的财务顾问Larry在人情世故里游刃有余。Larry为他出谋划策,提出以「撑死政策」来对付Molly:她爱吃什么,就喂她什么,喂到她撑死为止,再收并掉她的公司。

阿钦坦言并不在意Molly交男朋友,他甚至用「一国两制」来形容自己和Molly的婚姻:不同居、不上床、不吵架。Larry知道后,开始背着阿钦追求Molly,并在她面前极力撇清自己和情人小凤之间的关系。但Molly拒绝了他。他回去找到小凤,小凤建议他挑拨Molly和阿钦的关系。

《独立时代》

琪琪是Molly的助理,她每天都带着笑容,让人感到温暖。Molly的姐姐就曾让Molly改改直筒子性格,向琪琪多学学。Molly辞退小凤后,琪琪告诉小凤,会把她介绍给一个做舞台剧的导演Birdy。大家私底下觉得琪琪城府很深,对她有不少流言蜚语。

琪琪的男朋友小明,想让她离开Molly的公司,去二姨妈介绍的新公司。但琪琪碍于和Molly的情面,没有答应。于是,小明私下去找Molly,告诉她琪琪决定换公司。Molly对琪琪的态度发生了巨大转变,她开始和别人一样,认为琪琪虚伪。在Molly面前,琪琪百口难辩。她和小明大吵了一架,愤然离去。

琪琪感到孤立无援,她找到一位同样不被理解的作家,他是Molly的姐夫。他曾经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现在越来越孤独厌世,对人性深感绝望。他否定自己过去的写作,认为那些甜言蜜语是毒品鸦片,并且不满妻子在电视上给观众营造出幸福家庭的虚假形象。他愤世嫉俗的书稿,因太过黑暗始终没法出版。

《独立时代》

作家递给琪琪一沓稿子,叫《儒者的困惑》。讲的是孔子回到这个儒教世界里,发现自己是个受所有人欢迎的人。大家都很羡慕他四处逢源,都来跟他请教。可他发现,原来所有人都认为他这套待人处事的办法是装出来的,没有人相信他是真的。他没办法替自己辩解,因为不管怎么辩,大家都会认为他在自圆其说。他的一己之力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面前,显得可怜又渺小。

在我们的文化中,若没有人缘,就有遭人摒弃及孤立的危险。但同流也暗示了虚伪。我们开始相信,别人也都在时时刻刻装出一副样子,隐瞒着深藏不露的城府。每一个人都需要戴上假面具去扮演别人熟悉的角色,我们甚至做不到最基本的相互信任。

杨德昌曾质疑过这种文化:「两千年来,假借孔老夫子之名而建立于社会全体成员之间的这种自相监视的预警系统,使中央威权有效地统治了这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家。然而,如果一个文化无法自其社会成员中汲取、累积个人的智慧及反省,是无法修正它过去的错误,无法评估它的现状,更无法远瞻它未来的需要。

作家告诉琪琪,最悲哀的是孔子甚至不敢死,死了还不是回到这个世界上,要将这种命运永远这样重复下去。琪琪感叹道:「好绝望。」

《独立时代》

琪琪离开后,作家坐在天桥的扶手上,从高处俯瞰台北的车水马龙,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他找到了琪琪,对她表白:「我过去的一切都已经死了,是你让我的生命重新诞生。你一定要答应我。」琪琪说:「我怎么能答应你。我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了。」

生活就像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所有人开始遭遇和琪琪一样的困境。小明的同事,因渎职被起诉,他怀疑是小明向主任告密。Larry向阿钦造谣Molly和Birdy有暧昧情愫,Molly选择解除婚约。精明如Larry,聪明反被聪明误,在Birdy的剧场里,发现小凤为了能在Birdy的戏剧中饰演主角,选择背叛自己。

《独立时代》

现实的荒诞,在于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每个人在这个人情社会里,都被教导越生气越要赔笑脸。二姨妈对琪琪说:「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小明和琪琪分手。琪琪说:「以后没事还是可以联络。」小明说:「可以啊,出来到Friday喝杯咖啡什么的。」他望着琪琪离去的背影,欲言又止,悻悻地走进电梯。电梯门关闭,他迟迟没有按下那个楼层号。踯躅良久,他按了开门的键。电梯门打开,琪琪正站在他面前说:「要不要去Friday喝杯咖啡?」他走向前,一把抱住了她。

这个结局,一如《麻将》的最后一幕。尖锐深刻的杨德昌,还没有那么绝望。

《独立时代》

看《独立时代》,我会想起布莱希特。

布莱希特是一位戏剧家,利用「陌生化效果」的理论,把神圣的东西拉下神坛。《独立时代》也是布莱希特式地在消弭不可接近的神圣性。和戏剧一样,《独立时代》利用旁白,戏谑,间离,把人从故事中抽离出来,来打破「第四堵墙」。故事被分成若干小段,每一段都以字幕卡为始。开头是《论语》里的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最后一句被省略了:「曰:教之。」

儒家文化的「教」让人们的心理结构往往趋向于圆熟稳妥,所有事情都难以逃离「情面」二字。杨德昌不信任这个,也许他从来就不曾信任所有东西,他的姿态总是若即若离。他的电影像在写论文,跳开一定距离观察理解社会的状态后,再来评述。他说:「《独立时代》在质询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儒家文化是导致当代一切困惑的罪魁祸首。」

他借用作家之口,说出了当代社会的困惑:真与假越来越难以分辨。电影里,Larry对Molly说:「钱是投资,情也是投资。友情就是一种长期投资嘛,就像集邮买股储蓄。亲情就是族产。文化事业像什么?所有这些高风险高效率的投资,就像是爱情。」感情成为最廉价的借口,可以装得比真的还像。

《独立时代》

杨德昌有一句名言:「我们何其幸运地生长在这个不幸的时代。」

《独立时代》能够看出杨德昌的野心:他在用一部电影解释整个世界,也在用一部电影囊括中国社会的全部。虽然它在台湾票房惨败,但它毫不退让的进攻性,让我们看到他对真实而荒诞的现实的审视:资本与权力社会下的儒者,和末法时代的佛陀并没有什么差别,丝毫教化不了什么,也改变这不了什么。

佛陀里是一座坟墓。当杨德昌说出当代社会的真相后,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沉默和孤独。他对世界的看法是灰暗的,他的电影里人与人之间侵入式的连接,无非在掩盖他骨子里的冰冷。但灰暗没有什么不好,没有悲观以底色的乐观不是真正的乐观,看清生活真相后的活着,才是温暖纯良的人生。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一点儿乌干菜(微信号:NarratorZhang)。一个野生建筑师的书写,记忆,想象,建造。作者:章程,野生建筑师,青年写作者,简洁有趣,知行合一。盖过几栋房子,写过几篇文章,得过数次国际建筑设计大奖

约稿及合作请联系我个人微信号:Odysseyrush。豆瓣号:夜第七章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和豆瓣:)

 2 ) 直面,杨德昌在帮华人世界针灸精神

连续看了几部杨的电影,他的电影需要一些勇气才能看完。
不是故事,故事是很精彩的,甚至扣住你的心弦。
勇气是在于直面的勇气。
突然间想到的是很多年前读鲁迅先生作品的感觉。
在中文电影中第一次让我想到直面惨淡的人生,直面现实,这样的字眼。
杨大师总是有一把解剖刀,一层层的剥开人生四季,剥开喜暖人情,剥开一个个社会背景的欲念与真相。
理峻而有条不紊。
看完他的四部电影,我产生了他是医学院毕业的念头,因为鲁迅先生也是学医的。
查完之后,发现他是学习理科工程的,学习并不好,但镜框后的那双眼睛符合我的想像,冷静淡定又有着俗世的关怀与温暖。
杨先生是天蝎座的,从其表述与婚姻看应该属于INTP类型的,追求完美且渴求真相。
穷其一生,一一给出了他觉得的答案。
而麻将与更早的独立时代也许他还在找寻的过程中。

总是觉得杨的电影中的人都是现实得让人觉得残酷且不健康,但可叹或是每每电到我们的是,这些人物都是生活在都市周遭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影子在上面。

麻将中不断重复的是,没有人知道他要什么。
而独立时代则抛出了一堆问题,富家女有独立的欲求与烦恼,在一顿发泄后居然会和最好朋友的BF一夜情,而且居然会问到对方爱不爱他。
有健康外表、开朗个性的琪琪常常被误以为太假,但是从真诚的看,她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她一直在为男友为朋友考虑。
那个导演在一夜成名后除了在重复装腔作势及潜规则,好像一无是处,但他的存在才会显得周遭人的病态。
KING是个帅真的人,直帅的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除却他的富家公子身份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
而那个CHARRY则是真正的道学面子,狼子内心。

有些像杨想表述或他自己的是三个人物。
一是那个公务员,他不幸的是与最好的朋友在一家公司,最后做一件伤害朋友但却毫不知情的事情。
他善良,有世俗的梦想与追求,爱家人。
也会偶尔犯错甚至出轨。
杨通过这个人物与琪琪表述的是最普通的都市人生活。
这无疑让人是觉得温暖的。
我们的很多人是与他与琪琪相同的,世俗的生活,到FRIDAY喝杯咖啡,甚至吵吵架也是我们世俗生知中温暖的部分。
也许空空如也,也许没有意义,但这些却是人生最坚实的辰光。
最后杨也给了他与琪琪一个拥抱,如同麻将中马与伦伦一样。
平凡中有希望。
鲁迅对于普通人是痛其不争,哀其不幸。
但杨我想是有些聪明人的嘲讽却大体上是认同的,在他的镜片后的眼睛中是带着淡淡的笑的。
然后是MELLY的姐姐,那个曾经的文学青年,又在媒体上宣扬幸福与爱的媒体人。她大体上是有见地,有担当的,也认定自己对于公众的意义。
那些宣扬美的东西是否是麻醉,也是杨提的一个问题。但是如果有一个家庭有一个个人看到这些节目可以开心,可以多一些笑脸,这就是他们的意义。
姐夫则是另一个艺术的思考,他在纯文艺的线路上极端的走过两极后开始考虑中间,艺术最终是要看大众的,大众是可以治疗,还是如何引导。
没有答案。
就像杨的作品的意义,也许还是小众。
就像大都文艺片一样。
但他们的意义是用各种方式留下了他个人对于世界对于时代的思考。

还有儒者的困顿,如果孔子再世的命题,人们将他的思想作为工具,却没人真正相信他。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于丹同志。
经济与富裕离我们越近,是否感情与真诚离我们越远。
儒的世代,中华文明的最终是由什么来救赎。
也许还是道吧,难得糊涂四字的处世智慧在中国人在苦难中修得的精神灵药,灵药也许是鸦片,但也许可以治疗精神。
精神与身体不一样的是,他有着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它的健康病症是很难度量的。
杨大师的意义也许在我们麻醉或是困顿时将我们冷醒,将我们指向现实,这其实也是一种治疗方式,这与中国独特但流传千年的一种方式吻合,它叫做针灸,用疼痛、麻酸来刺激神经。
在这个冬夜,我感谢杨德昌,也想念周树人先生。

中国这五十年不缺少的是野心家、政治家、军事家、革命者、执行者,不少的是抱怨者,但真正缺少的是思想者,所以鲁迅可以不朽,而杨德昌也一样,相信百年之后仍有人可以记得那付眼镜后的眼光。

中国需要张艺谋这样的人物,需要陈可辛、徐克们,但也需要杨德昌、贾樟柯及原来的张元们。电影是需要文化的积淀的,杨德昌的高明比之大陆的贾、张们,不在于技巧与电影本身,而在于对于时代对于人性对于华人文化的理解。期待十年二十年内再出两个这样的大师。
这样可以华人世界针灸精神的人。

在接触杨的电影之前,对于台北的印象只限于台湾同事们描述的都市形象,限于美丽的风景,限于台北女生好听的嗓音。
但是杨告诉我们,这三十年发生的,在上海,在北京,在广州,台北十年前二十年都曾发生过。
杨告诉我们台北并不美好,就像现在的那些都市人们。
世界上本没有什么新鲜事,每个生命在悲观本身也许只是在重复同样的烦恼与问题中渡过。

生命本就是一段无缘由的行走,我们不知道结局会是如何。
甚至身边的人也很难做到彼此的了解。
但世界是有真诚有温暖存在的,俗世间有他最简单的光辉,而且这些光辉最终都是由小及大的。
往往与财富无关,往往与阶层无关。

带着精神的矛盾与折磨,又享受整个生命给我们的简单快乐,痛并快乐着的生活吧。
杨很少提及到宗教的东西,但事实上他一直在寻找的灵魂与精神的出口,也许最终在于信仰,即你对于生命的信念本身。


 3 ) Don't you ever try to break my heart

《独立时代》 1994 中国台湾 杨德昌

    看完洪尚秀作品集我曾一度怀疑《猪堕井的那一天》和《恐怖分子》在结构上有接近相似,或者说洪尚秀受了杨德昌的某些影响。换到看完《独立时代》后,我发觉洪尚秀的饮食男女们在杨德昌面前实在俗气了些——虽然二者并无比较的实际意义。

    在2006年的中国大陆,《独立时代》的故事一样随时在发生;从未失水准,二十年如一日,作品精耕细作、风格毫不动摇。但杨德昌不是神,他只是一个喜欢思考的人,于是能给出很多观众满意的答案,或者讲,李安在传统文化的地道程度上并不逊色杨德昌,但是对待问题显然不及杨德昌般尖锐深刻。

    该怎么说这样一个片子呢,面对片尾字幕上打出的计程车司机(孔子)时,自己差点没笑出来。这是大隐隐于市的玩笑还是杨德昌式的困惑?

    虽然我也受不了那个作家姐夫撞车后近乎传经授道般的自白,天啊,那简直是一个神经病人在喃喃自语,甚至还试图来开导你。不可否认是他豁然开朗,因此显得开心。大概也只有杨德昌才有如此幽默,轻松却坚决地抛出自己满意的话题,

    其他地方对白基本上还是耐人寻味的。不妨直白说,《独立时代》所讲的核心就是中国人常说的“为人处世”,中国喜欢讲人情,人情二字在杨德昌故事里非常之微妙。这一切都包含在高低长短的对白中,这些对白除了承担讲解功能之外,也扩充了图像空间(风格化)。确切说这不是一般供人消遣娱乐的电影,它简直是在向你传输思想、讲解处世之道。

    当然你也可以用影片里的话回敬它,《独立时代》“装得比真的还真像”。大三时的陈湘琪参与学校舞台剧演出,被杨德昌相中而参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再到《独立时代》,之后她被蔡明亮所选用,一直合作了快十年。那时的她正如影片里的琪琪,总是充满甜美的笑容,虽然这一再被人误解猜疑,“装得比真的还真像”,但她总算没和自己过不去。

    杨德昌以《论语.子路篇》开篇就来了大段锋芒不露的对白交锋。和《恐怖分子》一样,经过四五个段落铺垫,看似毫不相关的出场人物被串在一起成了主体,然后逐渐理清关系,又产生冲突联系。虽然整个人物架构/社会背景不如前一部作品《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般庞杂,但是《独立时代》不偏不倚的深刻切入还是极具现实意义的。

    依旧是杨德昌拿手的都市题材,还有奔波操劳的年轻人群。在故事里杨德昌放置了如此数目众多的人物角色,甚至有人看完一头雾水分不清所谓主角到底是谁。

    杨德昌借影片里的人说出了常人心里大小不一的所谓算计。《独立时代》里有些人可以称为圆滑,如装神弄鬼搞前卫的小B,如背后怂恿他人的Larry,尤其后者,Larry是国人处世的一种境界,察言观色,拿捏主意,样样在行;有些人可以说是自负,严格意义上说Molly和她未婚夫都属于此类,不同的是一个精明点,一个傻冒些。剩下不好划分、自我对立者如姐姐、姐夫这般,以及完美者如琪琪,中庸者如小明。

    冷静点说,琪琪和小明在电梯门口道别,她转身离去,他进了电梯。我有个假设结局是小明突然失声,可惜小明并非多愁善感之人,这是不可能发生的。确切说《独立时代》故事里没有一个人是这类型的,于是一个拥抱便化解了曾有的争吵埋怨。

    曾经我对《麻将》结尾纶纶和Marthe拥吻不以为然,现在看来亲密的拥抱恐怕是杨德昌对待很多问题、喜欢的一种解决方式。

    于是我总要有这样的错觉,杨德昌电影里说的残酷是一回事,但最后结局并不坚持到底——生活总要继续,带着有无的希望(当然仅限于《独立时代》之后几部)。在《独立时代》里这甚至还够不上残酷冷酷的程度,有的也只是看待问题的尖锐或者深刻与否,不停休的思辩。

 

 4 ) 随便写点

杨德昌的《独立时代》,拍摄时间是1994年,牯岭之后,《一一》之前,对应时间的台北,是富起来的台北人,文化产业开始兴起的时代。据杨德昌自己的随笔说,是新儒学开始走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华人社会呈现出什么样貌,小杨有自己的理解,于是他交了一份答卷:《独立时代》,英文名说得更明白——《Confucian Confusion》(夫子的困惑)。也许因为这样,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呈现出比其他作品更多的说教姿态。

整部电影是说教的:所有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方式,都有自己对华人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解,总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别人做人的道理,看起来都那么睿智,却在自己遇到问题时败得一塌糊涂。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观念,电影的说教也许不是杨的问题,只是社会如此,大家都身在其中而不觉罢了。

故事的开头是孔子的话,意思是,人民没有钱,富之;富起来了又如何?教之。最后落在“教”字上,当然,新时代有新名词,大家管它叫“文化产业”。

画面还未呈现的时候,便是小波的答记者问,把迎合大众曲解成民主,解释自己的抄袭行为。大屏幕上是一面镜子,小波穿着轮鞋在记者之间自由穿行,摆着先锋艺术的姿态,记者忙碌着,记录,审问。镜头一转,Melly被姐姐教训,说她不会做人,而后便以琪琪为榜样教育她要做个受人喜欢的文化产品。再一转,琪琪笑容甜美,对每个人都和颜悦色。大家都拿琪琪做榜样,却都毫无质疑地相信,琪琪的笑容是装出来的。

琪琪真的是装的吗?两个地方说明了问题:一是男友小明见Melly的公司走下坡路,希望琪琪及早脱身,被琪琪拒绝。另外一处是一个长镜头,画面中琪琪在Melly遇到问题时显得焦躁不安,站在透明的大玻璃后面,不时地扭动着身体。

杨德昌借着作家的嘴抛出了一个命题:孔夫子如果跑到现代,发现自己很受大家的欢迎,然而大家都向他讨教做人处世的道理,因为大家都相信他的理论是编出来骗人的。

这便是现代社会。有人说中国人是功利的,连信仰也是如此。有智利游记为证,有公款旅游者,成为一门派,口号是见神就拜,反正拜了不损失什么,或许哪天惹了麻烦在这个神的地盘,留个关系网好办事。宗教的世俗化,哪里都有,但大众以这么理直气壮地以世俗的方式理解宗教,怕是中国独有。记得《牯岭》时代的小四,还带着天真的气息,为此他杀了心爱的女孩;小猫王还在为摇滚奋斗者,虽然最后磁带被扔进了垃圾桶;哈尼还有理想主义的色彩,结果死于毫无理想的对手的陷害。转眼间黑暗的时代灰飞烟灭,人民富裕了,信仰也连带着没有了,一点点都没有了。艺术、文学、文化,统统都产业化了。

杨德昌很有意思的一点,他的电影,英文名和中文名差别很大,但电影的内容,两个题目都能扣上。《独立时代》扣的题,一个是夫子的困惑,另一个是“独立时代”。Melly是富家女,做文化公司做得一塌糊涂,也不喜欢,她不过是为了向被家族订婚的老公摆个“我要独立”的姿态。Melly的姐姐是早年为了爱情闹过独立的,嫁了作家,现在却后悔了,和孤僻的作家分了居又羞于承认,在电视中依然告诉大家“只要一小时,你们就能像我一样幸福”。小明一直以贪污腐败的父亲为耻,却阴差阳错地陷害了正直的同事,成为官僚小团体中的一员。作家看起来是最独立的,守着清贫,写着销不出去的书,看上去那么达观,但说到底还是怕死,琪琪一出现,他的姿态立刻变化。小波原本就是文化流氓,色心大,色胆小,看起来很先锋,Melly老公阿King一发现他和Melly的关心,立刻吓得摊倒在地。反倒是琪琪,看起来左右逢源,到决断时,便真的断了。更有趣的是阿King在形容和Melly关系的时候用了“一国两制”,看看一国两制的双方,一个摆着姿态要独立遇到困难便退缩了,另一个摆着大度的姿态私底下却跳脚怄气,笑,不知是否影射什么。
这样一个时代,闹女权、闹独立、闹性解放,最后,到底谁独立了?

最后说电影的特点。杨德昌喜欢画外音,一个黑幕,背后有主角的对话,有旁边旁逸斜出的各种声音,看似无关,却让人遐想人物的各种关系。还有他喜欢镜中的取角,让我们看见在镜子里的人,像做戏一样,笑着哭着。到这部电影,这两点运用得尤为多,超出看过的他的其他作品。杨喜欢多人物多线程的特点,在本部也展露无遗。说教到这部浓到极点,有人说这是理科生的议文,不为过,到《一一》时代,又渐渐淡去,蜕化出大师级的作品。这部在期间,不上不下,但指涉的内容,在今日看来却很有意味。都说大陆比台湾晚几年,台北的过去就是上海的今天,有没有,自己看。


 5 ) 杨德昌:让阴影说话之二

你能否绝对真实
    

     在我所看到的杨德昌的几部电影当中,我最喜欢他的《独立时代》。这是一部反思个人存在的电影,它检验的是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它提出的人生疑问是:你能否完全真实地活着?
    电影开始之前,引用了《论语》子路篇的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的这段话意思很简单:人口众多了,社会繁荣了,就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就教育他们。一些研究者说,孔子对教育的重视,隐含了他对于人们富裕之后,沉沦与堕落的忧思。
    但如何教育,教育到什么程度?则是杨德昌要思索的问题。
    导演小波是作为教育的实施者之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要通过戏剧创造大同世界,世界的大同,人们的口味就会大同,票房也就会大同。
    人们的口味相同了怎么办?个人是否会存在下去?个人的真实性是否会存在下去?这成了更进一步的问题。
   《独立时代》是一个难以复述的故事,它在12个人的人生思索中进行着。这12个人同时是一个相互纠葛的群体。
     玛丽是一家文化传播公司的老板,她姐姐是个名主持,负责制作与主持搏人温情、倡导光明的情感类节目;姐夫曾经也是个畅销小说作家,但因为开始思索人生的困境,与其姐姐发生分歧而分居;朋友琪琪是个见人就笑,文雅、端庄的好助手,其丈夫王小明是个老实本分的公务员;王小明的父亲从前也是公务员,因贪污坐过牢,已与其母亲离婚,同他的二姨妈住在一起;王小明的同事--立人是个个性强烈的公务员;玛丽的未婚夫阿钦是个富商之子,阿钦的手下莱瑞是个工于心计、擅长勾引女人的男人,他把自己的情人小凤安排进了玛丽的公司……
    事情就在包括导演小波在内的12个人当中展开,玛丽的姐姐总是指责玛丽不会做人,总会把自己的情绪放在脸上,姐姐认为这样的人是蠢人;但玛丽却指责她姐姐用造作来掩盖感情危机是不对的;琪琪因为文雅、端庄常被人怀疑是装出来的;王小明因为可怜一个濒临破产的商人,让立人改文件,最终却被利用,迫使立人下岗;王小明的姨妈总想调合小明与其父亲的感情,却总被误解;莱瑞想占玛丽的便宜,操纵阿钦,偷鸡不成反蚀把米,自己的情人差点被小波占有;玛丽的作家姐夫总以为看透了世界,但又凡心未泯……
    整部电影散发着人生在世的孤单与虚假。在探讨人生的虚假中,各种人物各抒己见:人生最容易逃避责任的办法就是装得跟别人一样;被冤枉是中国为会做人的付出的一种代价;安慰与甜言蜜语有时候,无异于毒品,但人偿需要这样的饮鸠止渴。
    究竟谁能够真正的真实?电影的答案是没有人。因为一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关系与网络之中。你有一个好网络,就证明有人缘,但你也必将为你的人缘付出做作、虚假等代价;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网络,你只能是人缘极差,水清无鱼。
    杨德昌一度回到了传统的教育问题中。他把这个问题重新推给了孔子。进入困惑期的作家姐夫创作的《儒者的困惑》一书,书中谈到了孔子有一天突然回到了他的教化盛行的世界,人人都欢迎他,但都向他请教如何能够受到人的欢迎,这使孔子也困惑了。
    同时,杨德昌又考察了现代流行文化的教育作用。在杨德昌那里,流行文化是无法以它的温情来治愈人的孤独的,这种温情本身是被制作与包装出来的,连制造者本人也未必会相信。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确需要相互的温暖与安慰,但它是不能放到欺骗和伪装的立场中进行的。
    正如琪琪所言:如果每一个人都向另一个人索要安全感,那么谁会有多余的安全感给别人呢?
    电影以琪琪与作家的觉悟告终。琪琪终于明白了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该怎样认识自我,该怎样保持住自我。如果自我仍然存在,那么即使别人都误会了,至少还会剩下你自己相信自己,这对一个人的人生而言,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而作家则通过一场车祸而大彻大悟,明白了人生的光明与美好的意义。
    在叙事运用方面,《独立时代》与《麻将》和《恐怖分子》有所类似,它也是将一些事物推到极端,再在放大中观看事物向另一端的反弹。只不过这个极端既不是罪恶的极端也不是脆弱的极端,而是真实的极端。在这个极端里,人只剩下了孤独,但孤独的人必然理解自己孤独的意义,从而继续光明而幸福地活下去。
    与《麻将》及《恐怖分子》不同的是,这部电影采取的叙事突出了电影的美学特点,蒙太奇产生的复调式叙事,使它脱离了线索叙事的套路,给人散漫的影像感觉,就像原汁原味且错综复杂的生活,当这些散漫的感觉联缀,当平行主题裸露出来,隐藏在生活中的深度就浮现在眼前了。
  

 6 ) 清醒贵族的自画像(兼怀念一下杨德昌)

   杨德昌死了,一两天之内,他短暂地成了热门。媒体报道他的死讯的时候采用的标题是“蔡琴前夫”,文章中重点披露他们之间持续十年的无性婚姻。
   厚道一点地分析文章称:杨德昌是个孤独的人。他在实践自己的柏拉图梦幻。
   总之,在世界迷狂地大踏步地伴随着进行曲节奏向前迈进的时候,他的世界越来越小。


   如何理解杨德昌——一个人或一个知识分子。
    我想,《独立时代》作为文本,可以看成是杨导演的赤裸裸自白书——
    整部电影,只有一个主角——就是杨德昌自己,他化成A 又化成B,发问、回答、困惑、阐述、祈祷、绝望……最后设计了一个略显生硬的光明结局……在冗长的自我表白中,杨德昌始终和自己镜像的对话。

    重看这部电影,我看到了的是一个不断在思考之中,因无法解释世界演变,而濒临崩溃的知识分子的自画像。

   一个精神贵族,不想随波逐流,却找不到上岸的地方。只能高昂着头,拖着孱弱的躯体,等待命运来临,他令人惊讶的自我了解程度——在痴人说梦的自我阐述中,意义消解……可是,他仍然说:
    
   举世皆醉,我独醒!

   醒的人?
   除了痛感,还有什么呢?痛感意味着高贵吗?道德的制高点?
   解决不了问题,也找不到出路。

   在这部影片中,杨德昌化身的人物将自己的身份投射于孔子的光辉,不甘于充当“看门狗”,宁可是一只“丧家犬”。
   问题是:如果孔子转世了,他会怎么看待这个世界呢?他又如何解脱呢?
    相同的假设出现在《独立时代》里,也同样出现在大陆新一轮的“论语热”之中。

    《独立时代》的设问,以及“论语热”的根本,都源于“身份的焦虑”,发财的儒家的后代们忽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什么东西的问题。当富裕的人们,摇晃着膀子,走在街上,忽然产生了强烈的“身份焦虑”,我们中国人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归属?劣根性如何?

    重新包装的孔子粉墨登场,成了救星,成了根脉,成了医治精神空虚、消除身份不明逝恐惧感的快捷处方……

    我每每感到,我们处于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人和事——丰富、密集、夸张的程度,都高于任何戏剧。

   大伙儿都在癫狂中寻求快乐,在速度中遗忘痛苦。
   寻求独立思考,心思重的人,都会被逼疯的危险。

   杨德昌早已退到了角落里,终于以“蔡琴前夫”的身份,孤独地结束了肉体生活。
   在《独立时代》里,他是个话痨,在他消失之前,却一直保持着沉默。也许他的思考更锐利了,才不再问那么多刺耳的问题。
    
    

 短评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2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4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6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11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1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1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18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23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25分钟前
  • 路可可
  • 推荐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2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3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35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39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4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49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51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5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56分钟前
  • CiCi
  • 力荐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1小时前
  • Conni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