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妈妈

记录片大陆2022

主演:内详

导演:姜又兮

 剧照

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1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2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3了不起的妈妈 剧照 NO.4
更新时间:2023-08-31 18:46

详细剧情

  今天的中国,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但亲子问题也前所未有地突显。因亲子关系导致青春期孩子做出过激举动的新闻频出。在社会竞争的剧场效应之下,无论是极致“鸡娃”还是佛系放手,或是探索其他教育方式的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迷茫和迷失。教育中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才算了不起?这部片子就是想回到教育的初心,去看处在亲子、家庭、工作和个人成长多重压力中的女性,她们在教育中所展现的力量与智慧。

 长篇影评

 1 ) 感想3

新加坡每个家庭的中位数达到9520新元。新加坡小学实行半日教学,鼓励课外活动,对课外辅导课有要求,得分高的会在升学时有优势,实现双语教育,中文是最难得一项。很多事情只要我们认真的去做,做成一个很熟悉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做的很好。人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困难,如果你去害怕的话,那么可能就没有办法过去,你积极一点,想着美好的事,你就很有可能过掉这一个坎。国家法律的不允许做,尽可能给孩子自由。紧挨着台北市101是信义商圈。人的童年很重要。家和万事兴,吃的苦,严格要求自己,果断,坚持,义无反顾。想练习嘛,不想,但我已经站在别人战不到的高度,如果再往回走,在开始一个新的东西,去尝试去学习的话。我前面的路。付出过的汗水都得重新再来一遍,即便以后不走这个路,但这个韧劲在这里,我相信以后都不会太差。凡是尽最大的努力,能不能成功看天意。如果我不能去,干嘛把时间放在抱怨上,还不赶紧行动起来。不管发生都要往前走。

 2 ) 当一个妈有多难

有钱没钱,整体的妈妈都呈现出一种焦虑的状态。

这一点在父亲这里难以被捕捉。虎妈猫爸似乎成为现代家庭亲子关系一个情感构成特征。

美国上海北京六个家庭的财富应该说已经达到了普通家庭难以企及的,因此,他们的家庭也要尝试去取触摸更高的边界,他们看到了更高阶层的生活,他们更害怕的是,自己目前的阶层会滑落。

因为对于他们这种依靠知识获得资产的家庭来说,智力是最难遗传的。

一个家庭有10套房可以很顺利地升值,由下一代继承。

而智力这个东西,无法这样顺利地升值且被继承。依靠智力资源获得的财富的稳定性相对于实体财富的不稳定性,造成了中层的极大恐慌。

在深圳有十套房的人的安全感或许比本硕博清北或者哈佛的人安全感更强,尤其是一个学历贬值的社会环境下。

学历红利发生在恢复高考后人们极度渴望知识的阶段。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在所有的妈妈中,最触动我的,是lia

她是一位优秀的女性,但是她觉得自己做的还不够多,不够好

她说是她自己的基因不好,孩子不够优秀,但是她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的事业

但是看到她的妈妈,我似乎开始理解

她不断地强调,他们家需要坚强

她的母亲不愿意麻烦自己的孩子,害怕自己成为孩子的累赘

她们呈现了现代女性对社会的全部付出

成为优秀的职业女性

养育孩子

悄然离去

社会的运行法则要榨干所有人,最先榨干的,永远是母亲

 3 ) 每个妈妈都有不同的人生

最近腾讯视频推出的《了不起的妈妈》纪录片,讲述的是海内外12个中国妈妈的故事,能看得出来编导是有选择地挑选了一些妈妈,总结下来这些妈妈基本上都处于中产阶级这样一个社会层面,其中洛杉矶妈妈,上海、北京妈妈的经济条件可以说在中产阶级中也算是中上等的;台湾妈妈生活有一点点窘迫,但是也不能算底层人民,可以说编导是有针对性地找了这个阶层的妈妈做了这样一个节目。现在脑海里翻着12个妈妈的不同故事,我觉得导演更想展示的是当代中国妈妈的一种状态,和自己的关系,和家庭的关系,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在追寻“妈妈“这个身份和成为自己之间的平衡。容我一一拆解。

1. 洛杉矶妈妈,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华人妈妈,UCLA, 哈佛双硕士,老公耶鲁毕业,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目前全职带娃,兼职当老师。可以说是这12个妈妈中家庭环境看起来最好的一个,给我的感觉是家很大,很豪华,像五星级宾馆。洛杉矶妈妈给自己6岁的女儿选择了花样滑冰的路,一天200公里的送学路,2个小时的课程,4个教练,所有的学习,比赛都是自费的,我听到一分钟2美金的时候不得不感慨这是一个烧钱的兴趣爱好。这个妈妈也承认自己家经济条件负担学费没有问题,她的目标不仅仅是兴趣爱好,而是培养奥运冠军,她觉得自己是学习教育的,如果能自己培养成功一个奥运冠军是一件自豪的事情(这个观点我并不赞同)。从片中可以看出,她对女儿(茉莉)的要求很高,也很严格,我觉得她可以代表了美国华人圈中的“虎妈”类型,如果喜爱程度满分5颗星的话,我为她整齐感觉的家打2颗。

2. 上海网红妈妈,(后面还有一个上海妈妈,因为这个妈妈有一个很特别的身份是百万粉丝博主,所以给打上用这个标签区分一下)。这是一个胖乎乎的可爱妈妈,我觉得她不能算“鸡娃”,只能是一个普通的对儿子负责,对儿子未来有期待的妈妈,有一份全职的工作,还有一个百万粉丝的公众号(”胖仙女晚托班“)记录她儿子从出生到长大的趣事,采访中提到自己大学是想报中文的,但是和大多数80后一样,最后都是按照家长的建议,选择了实用的专业,现在这个公众号既满足了她爱写作的兴趣爱好,也给她带来了丰厚的额外收入(百万年收入)。从整个纪录片来看,有两点印象深刻,一个是这位妈妈说到虽然儿子”不幸“上的是”菜场小学“(上海通常把没有特色的普通小学称为菜小),但是她后来意外的发现学校的英语老师水平非常高,不比私立,国际学校的英语老师差(这一点也很颠覆我的认知),所以她也安心继续让她儿子在菜小读下去了,二是她的老公,一个”典型“的上海男人,笑嘻嘻地在家做饭,切水果,负责后勤保障,希望自己老婆不要太折腾儿子和自己,可以有时间躺着打打游戏。这个妈妈喜爱程度4颗星。

3. 大理单亲妈妈:这是我最后看的一集,开始漏看了。我觉得不能说她是一个普通的单亲妈妈,因为通常我们听到单亲妈妈这个词的时候,想到的是离婚带着孩子,少女妈妈之类的。纪录片里的这位单亲妈妈都是自己选择的,有很多男朋友,几段婚姻(具体几段没有详细说),恋爱关系中有了孩子就选择生下来,第一个儿子20多岁了,第二个女儿7岁是分手后发现怀孕的然后选择生下来抚养,甚至都不要前男友负责。我脑子里马上浮现几个字“非主流”,这位乐乐女士(看样子40多岁了)自己说,她妈妈都羡慕她活了一般女人几辈子的日子。因为这样一个人,对孩子是0要求的,随便她们自己长大,自己做的就是陪伴抚养,除了犯法的事情不让做,其他什么都随便孩子自己。我觉得这样的人生是我这辈子也不可能过的,但是让我看到,这个世界上,哪怕在一个同质化成都这么高的社会中,还是有人活得不一样。这个妈妈的喜爱程度3颗星。

4. 新加坡妈妈:这是一个因为音乐方面特别优秀成功考入新加坡的乐团,扎根新加坡的福建妈妈,除了全职工作外,还兼职做钢琴老师赚钱,周末经常没时间陪女儿。给女儿选择了二胡这个专业,希望可以走音乐之路。教女儿钢琴的时候很凶,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后采的时候看的出这位妈妈的心疼,可怜天下父母心,她说她能帮女儿的也只有音乐这条路。女儿很可爱,告诉导演她不想学琴,想出去玩,哈哈哈,孩子终归是孩子。心疼这个妈妈的辛苦,给3颗星。

5. 北京佛系海淀妈妈,这是一个自己从小在寄宿学校长大的妈妈,对唯一的儿子也是从3岁开始就送去国际寄宿学校了,现在儿子已经初中了,每周从学校回家一次。看得出,这个儿子非常独立,从回到家开始,弄吃的,上课都是自己完成,没有让妈妈叮嘱一句。关于该不该上,什么时候上寄宿学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此处不展开讨论,光从这对母子的关系来看更像是朋友,互相商量着来,决定权在儿子自己,片中没有看到母子之间有任何的亲子冲突。我个人还是很羡慕这种状态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独立。这个故事中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就是海淀妈妈的妈妈,一个退休的大学教授,70多岁了,生了癌症,坚决留在老家自己照顾自己,她告诉导演,她不希望自己老了生病了给子女添很多麻烦,我觉得为人父母能对子女无所图才是大爱,我自己是没有“养儿防老”的观点的。但是这不代表我支持子女对父母不管不问,认为父母和子女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不要强绑定在一起。因为我也向往独立自由,给这个妈妈放手的勇气打4颗星。

6. 成都单身妈妈: 这个妈妈也很牛,和3号妈妈一样,被我归到“非主流妈妈“类中。。。大学四年级生了儿子,自己还没有活明白呢,来了个小孩,后来结婚离婚,带着儿子。从纪录片中推测,家庭条件很好,高中就去加拿大读书了,不知道是不是受西方自由思想影响比较深,没有看出一个单亲妈妈的狼狈,反而看到一个活的很潇洒的女人。她说的有一句话印象深刻,她说当初她妈妈再婚,为了对她伤害最小,各种隐瞒,等待,反而搞得妈妈也很痛苦,她也很痛苦。她说她想明白了,在她准备再次结婚的时候,她跟儿子说,这就是你的修行,你有我这样的妈,这就是你要面对的课题,你能解决。其实就是把孩子当成年人,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伤害自己伤害孩子。这位妈妈是幸运的,二婚找的老公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男人,就他采访时候说出的对孩子没有分别心这几个字,我觉得这样的家庭关系不会别扭。只有把自己的人生过好了,孩子才能幸福,可能是这个故事想揭示的道理吧。冲着这位妈妈说的,我从来不管什么育儿理论的,自己怎么开心怎么来这句话,我给5颗星,哈哈哈。(后面那个成都妈妈我也很喜欢,搞得我想去成都生活了)

7. 昆明跨国婚姻妈妈:这个妈妈印象不是很深刻,只是感觉她的巴基斯坦的混血儿子由于自己长相,开始几年的国际学校的经历让自己无法融入普通学校的环境,内心比较挣扎。我只能送他一句话,这是你的命,你只能接受了。

8. 台北妈妈:如果非要从家庭条件角度看这12位妈妈,台北妈妈的生活是最辛苦的,在台北开了一个小吃店,这两年遭遇疫情,勉强维持生计。儿子不擅长学习,后来读了技校,擅长摔跤。因为这个小孩已经十几岁,看起来是在青春期,面对镜头应该不是很想表达很多内心的想法,但是看得出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也努力地在摔跤这个运动上付出努力,疫情期间帮妈妈的小吃店研制新的牛肉面。如果你的孩子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孩子,你是否还会依然爱他,为他自豪呢,这是看完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思考。这个故事不打分哈哈。

9. 上海鸡娃妈妈:我猜这个妈妈一定会上“热搜”的,因为她代表了”鸡娃“妈妈的一个境界,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把娃送上“巅峰”,自己是全职,家里外婆,奶奶还要帮忙(一个负责烧饭,一个负责作业)。对于我来说,如果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才能鸡成功,一来我没有条件,二来我也不愿意。具体怎么鸡的我就不描述了,但是反思这位妈妈的 “所作所为”, 就会感觉她把自己的价值和女儿的人生强绑定在一起了,认为女儿成功就实现自己价值了,因为她放弃了工作专职鸡娃,好像娃没有成功自己就没有价值。我对这个观点非常不赞同,全职妈妈也是工作,没有市场交换计价的工作,一样在创造价值。这种培养方式,运气好可能是郎朗,运气不好可能就是家庭悲剧,风险挺高的。这个妈妈坚持不懈的精神要能用在自己身上,应该也能有所作为的,也能考上上音的。一颗星送给有“追求”的妈妈吧。

10. 成都清音妈妈:一个有事业,有家庭的“成功”妈妈,看起来是一个比较秉承传统育儿观的妈妈,挺好的,但是印象不深刻,不打分。

11. 北京google妈妈: 这是一个两个儿子的妈妈,自己是学霸,留学美国,google工作,工作中合作伙伴都是名校毕业精英,偏偏自己儿子在学习上非常平庸,特别爱“做生意”,从小就知道从小店买了东西贩卖给同学赚差价。这一集的名字叫“学霸妈妈如何面对学渣儿子”,其实早就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是随机的,有点靠天收的意思,既然是靠天收,就坦然点吧,谁知道这孩子长大后不能成为马云呢。

12. 成都优秀老师妈妈:这个妈妈本人我太喜欢了,她自己本人是成都优秀老师,从纪录片中采集的上课片段看出,她的课堂环境是非常轻松开放,而且尊重每个孩子想法和个性。她会因为喜欢一个小店的布置,请小店老板来自己家花一星期重新布置家,看的出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还保持着少女心的妈妈。偏偏这样一个乐观的人,生了一个内向的儿子,后来她让儿子进了她一手在学校组织起来的棒球队,治愈了儿子,而这个棒球队同时也治愈了那些被讨厌被边缘的孩子,非常让人感动,这样的老师真的太稀少了,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是金子,都可以闪光,我给10颗星。

 4 ) 人间百态

看下来有个感觉,基本上妈妈们怎么要求自己,相应地也会如此规划和教养孩子。拍摄的细节感觉非常真实,新加坡卷王妈妈每一帧画面都写着自我拼搏,和美国精英华人一样,都从孩子出生就规划好了“赛道”;大理佛系妈妈把一生活成了“十辈子”;非典型海淀妈妈养娃原来是可以这样放手的,人间百态啊。大多数普通人妈妈会不会像我这样,时而鸡娃,时而放养,在各种随波逐流和育儿焦虑的裹挟下,持续的复盘和思量。

 5 ) 预定要反复看的一部纪录片

第一遍看下来的一些感受:

1.父母要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才能表现得更松弛。

2.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决定了孩子的下限。海淀区小升初的娃,思想宽度和深度可能远超30➕的自己

3.在教育中不焦虑的,要么是放任不管的妈妈,要么是对自己极度自信的妈妈。相信自己的教育观,相信自己为孩子做的规划,不被别人影响。

4.第2集,第5集,第11集比较符合自己的教育看,预定再看几遍。

5.选择小众的道路,学画画,学乐器,后期高收益的基础是前期的高投入,金钱,时间,精力,并且要有天赋。

 6 ) 学霸妈妈遇上学渣孩子

“允许你的孩子学习不如你”

中午宝哥自己录英语复习视频,我手贱点开看了一眼,整个人又不好了。宝哥的机械记忆出奇的差,二年级还是分不清拼音字母。更别说又学了英语拼读,全混在一起,真的是整个晋西北乱成一锅粥。

字也不认识几个,刚问过这个字是什么,下一秒又指着同一个字来问。

作为一个被应试教育压过来的人,不想我的孩子继续在这条路上卷,索性将一切交给学校,需要我配合的我也配合,如此母慈子孝。但当我看到他现在还B/D不分,忍不住心梗,也不能差这么多吧。

在我的求学经历中,学习从不是什么难事,就是只要我想学了,努力学一下,成绩自然就会上去。学霸的世界我是熟悉的,比较自律,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反而是学渣们的世界,我一直很好奇,忍不住向往,可无奈家里管的严,从没有机会涉足。


/学霸遇上学渣/ 得高中附近是一个商圈,学校后面有一条小吃街,几个酒吧集中在那里,店里都比较幽暗,即便是大白天,透过窗户看里面也是看不太清。我每次放学都会很好奇的朝里张望,好想知道这些酒吧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年级最爱打架的那个男生在里面敲架子鼓吗,还是学习很差的那个女生在里面唱歌。总之,在我的想象中,学渣是恣意妄为,率性洒脱,学渣的世界定是丰富多彩,不会像我一样,只有写作业、写卷子。

但当我了解郭先生这个学渣并且养育宝哥之后,才发现,年轻时没搞明白的事情,生活在后来都给了你答案。

拿应试水平来说,我的确不赖,郭先生的确不太行,我高考数学141、英语135、语文120多,反正三科加起来比他总分多。

宝哥的英语兴趣班学了两年,下个月课时到期我不想继续报了,他们学校1年级就开设英语课,我认为以他目前的水平,把课堂学的能搞懂就可以了,没有富余的精力多学。但郭先生还是坚持继续学,他这么说“我英语一直不好,所以想让阿宝学好英语,不是所有人都像你一样,看一眼就会,还是需要多付出才能学好”。

这句话让我诧异的有两点,第一,原来在他眼里,我的学习能力如此强悍,属于看一眼就会。第二,原来在他心里,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学习不好,并且不希望他的小孩跟他一样。

看,学渣其实并是真的想做学渣,学渣的内心也渴望学好。

当我养育宝哥一场,这个认知就更清晰了,宝哥暑假跟我爸妈回老家,给家里祖先上香的时候,念念有词“保佑我下学期语文数学考A+”。

是的,学渣内心渴望A+,只是做不到。不是他们多么不可一世,如果可以选择,他们一定会选做一个好学生。变坏多容易,变好可难多了。


/教育的目的在于筛选/ 是因为我知道学习好有多难,这是一件需要靠自己才能达成的事情,我才对宝哥的天生属性有些无奈。

他思维活跃,表达欲强,但秩序感不够,机械记忆出奇的差。可应试教育的初期,就是需要大量的记忆。公式,不需要你去验证去讨论,记住,然后用就行。拼音、乘法口诀、包括汉字,都是需要记忆才能熟练应用。所以在这种学习模式下,宝哥的劣势就很凸显。

这种时候,我总喜欢翻出这部看了几遍的纪录片再看一遍——《了不起的妈妈》

一共12集,每一集讲一个家庭的育儿故事,有美国洛杉矶、新加坡、北京、上海、成都、大理几位各具典型意义的妈妈。

这个片子,有效缓解了我的育儿焦虑,因为你会看到一个事实。现在的公立教育体系,好处在于相对公平的让每个孩子快速获取基础知识,教育的目的在于筛选,最终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孩子,进行分级,进入不同的职业培养体系。公立教育本就不是为了因材施教,发挥个体最大潜能。

因此,当我只想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思维的拓展,引导他发挥自己的优势,并且在某个擅长的领域让长板更长,显然是和公立教育目的是不匹配的。

这是我个人对教育的期望与实际教育目的之间的落差。所以,孩子成绩不好,可能只是代表他不适应这个模式。认清这个事实之后,在无法改变环境的情况下,我还能做些什么,家庭教育能做些什么尽量保护孩子的特性、发挥所长、避免被体制化?这些是我需要思考的。

放一位这部纪录片里我最喜欢的妈妈——学霸妈妈和学渣儿子。

儿子在六小强的人大附小,妈妈是位妥妥的学霸,美国毕业在谷歌工作,05年随创始人李开复同班机回国,在他们圈子,参加高考的都是鄙视链下端,最牛的一波人是代表国家,参加集训队去打比赛,或者考了省里第一名自制招生,同事不是少年班就是各省状元。这是一群高质量人类的集合了,然而,她的儿子,小学5年级,班上稳定比他差的也就5个左右。

这个妈妈是很有大智慧的人,也许孩子不是学霸,但孩子有自己的特性,接受孩子不如父母,支持他的特性,也许,他会在别的地方发光呢。

阅读原文

 短评

1.我们一边羡慕谷爱凌式的天才,又一边在说快乐教育,殊不知谷爱凌式的天才并不是你想培养就能培养出来的2.任何精英我相信都不会是那种所谓快乐式成长能够培育出来的,他们一定付出了比大多数人更多的努力,包括但不限于更多的时间,金钱,父母的陪伴。3.孩子成长成什么样子,取决于父母,取决于父母提供的基因,环境,教育方法,提供的资金,物质,情感互动……如果你自己就是条虫,真的不要要求你的孩子成为龙,凭什么呢?

7分钟前
  • 麦克流浪者
  • 推荐

看完后多少是有些惊讶,原来在对于孩子的教育中,父亲确实是缺失的状态,也许和选择的采访对象有关,但是确实看的压力很大…

11分钟前
  • 小桐
  • 力荐

原来就听说有些妈妈特别狠,看了第一集就把我吓到了。因为生活在北京,所以对第五集北京妈妈更能接受。整体看下来,觉得确实小孩的成长早期还是父母的资源和努力拖起来的,父母太不容易,孩子也不容易。

12分钟前
  • H
  • 推荐

看完8集才来评论。从7集昆明开咖啡馆妈妈、8集台北牛肉面馆妈妈开始,这个纪录片才开始接地气和生活化,这个“了不起”才显得有了意义,这2位普通妈妈对孩子的养育,才是真正的了不起。看看1-6集是什么鬼,那都不是普通阶层的妈妈。尤其是第3集,那个妈妈追求自由和性开放,自己散养孩子,没错,她也是一种了不起,但是她真的不配拥有孩子!PS:5月29日看完了全部12集,第11集最佳。11集里这个妈妈的经济基础和教育方式,尤其是亲子关系的互动,都很赞。【推荐第11集、第7集、第8集】

17分钟前
  • Z
  • 还行

应该换个名字,叫了不起的孩子。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教育方式,但唯一相同的就是孩子对妈妈无条件的爱。

22分钟前
  • 英恩
  • 推荐

我特别不喜欢用了不起伟大啥的来形容妈妈,这个词的色彩就是无奈且悲情。首先妈妈是一个可选择的身份,她不无奈,其次这个身份可以选择不同的展现形式,她也不悲情。这片子展现了不同的妈妈,或自由或压抑或放浪或克制,如果选择鸡娃,那前提是鸡自己,过程是整个家庭的时间表运作,结果可能是面对平凡。这是充满信息差的时代,不可否认,你的选择会决定孩子的未来方向,但关键是你确定他未来的样子吗?我被11期的妈妈感动,外婆选择相信女儿,为她跟学校争取自由,妈妈选择相信儿子,自由有限度,快乐有节制,而自己的知识储备足以支撑她对孩子教育的自信,这份沉稳笃定是我很羡慕的。育儿只能有一个模糊的目标,谁都不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应试机器,但又强迫症般认为考试成绩是人生进阶“硬通货”,在这种矛盾中挣扎的妈妈怎么让孩子不挣扎?

24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还行

拍的很好,一直想做女性教育类的内容。第九集实在太窒息了,和第十集形成明显对比。东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女孩,过早体验了什么是母职惩罚,“妈妈问外婆为什么生她,我问妈妈为什么生我,以后我不会生孩子,不要再读第二遍书”,这么开朗的孩子说出这么残酷的话,这其中到底谁得到了生而为人的幸福?

26分钟前
  • 西西弗斯记事本
  • 推荐

第一期看得我焦虑症都犯了。非常喜欢大理的妈妈,要足够自爱,才会养出爱世界爱自己的孩子

27分钟前
  • 玖。
  • 力荐

惭愧啊,每一位很勇很敢的女性赞歌,必须5星

30分钟前
  • 麓童 | 无邪气
  • 力荐

每一位妈妈都真的太了不起了

35分钟前
  • 王边边
  • 推荐

前几集可以叫做鸡娃的妈。大理那集的妈妈最随性洒脱。最喜欢第五集乐然小朋友的状态,那才是一个男孩儿应该有的模样。

40分钟前
  • 蓝蓝十六岁
  • 还行

第11集的海淀妈妈太有魅力了,儿子口中睿智的女人,真的有大智慧

44分钟前
  • 野客
  • 力荐

每个妈妈都有自己的不容易,但我看下来最大的感受是,孩子,才是那个用无条件的爱包容妈妈的人,无论妈妈以爱之名为他她们选择了怎样的童年,自由的push的独立的充满压力的,她们都会说我好爱我的妈妈

46分钟前
  • 莲雪思沫
  • 力荐

看到第五集,完全不接地气的一部纪录片。确是一部中产阶级家庭众生图。有人觉得大理妈妈好,说白了她只是更爱自己顺道养了个孩子罢了。第五集的妈妈结尾含泪说希望得到妈妈更多的爱,然后自己从幼儿园把孩子送去寄宿。这么大人了知道孩子真的要的是什么吗?所谓的独立自由其实都是给自己对待孩子态度找的借口罢了。不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随便吧,反正自己信了也就自我消解了。

49分钟前
  • Ruby
  • 较差

片名起的太大了。可以叫了不起的中产妈妈。

54分钟前
  • Hayek
  • 推荐

看了四集了,被新加坡这段妈妈最后的独白给说哭了~很复杂的心情,很真实的纪录片~

59分钟前
  • 街角随拍
  • 力荐

4.5星。选角家庭非常出彩,不是模式观念那种鸡飞狗跳妻离子散的鸡娃妈妈,而各个阶层不同背景各种观念,培养出来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让人舒服的孩子,确实切题“了不起的妈妈”。

1小时前
  • 松子
  • 力荐

看到第3集了,第3集的妈妈好酷,看了1.2集,有点焦虑,别个家庭条件这么好,对孩子的教育一刻都不放松,反观自己,工作占了大部分得时间,而没有时间陪小孩。从这3集来说,每个妈妈都花时间用心陪伴孩子,教育孩子。我要反思下自己,反思下现在的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妈妈,不但要有好的经济基础,还要有时间陪伴孩子。

1小时前
  • Elven
  • 力荐

了不起的孩子+令人窒息的妈妈+没存在感的爸爸

1小时前
  • 天使爱美丽
  • 推荐

这样的节目才有助于培养母性,但鸡娃成本实在太高了,大家都在鸡娃,我不鸡娃的话就觉得对不起孩子。不鸡娃也行,准备多点钱养他一辈子,父母努力一点鸡自己。

1小时前
  • 小烨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